次北固山下
一、新課導入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産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而聞名于天下。
二、預習與交流
1.借助課下注釋或工具書解釋下列各詞的意思。
次:停留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風正:風順。
懸:挂。
殘夜:夜将盡未盡。
2.作者簡介
王灣,生卒年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官洛陽尉。早有文名,往來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其詩流傳不多。
3.背景鍊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灣在先天年間或開元初年遊曆江南時所作,格調壯美,意境開闊,預示了盛唐詩歌健康發展的前景。據說,宰相張說曾親自将這首詩題寫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北。
三、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
詩歌,采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讀準字音、節奏。
【交流點撥】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結合注釋解讀詩意。
【交流點撥】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綠水之中行舟。
潮水漲滿時,兩岸之間水面顯得更寬闊。順風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盡未盡的時候,一輪紅日從海上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鄉的家書要傳到哪裡呢,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陽。
(二)整體感知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思考下列問題。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内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交流點撥】首聯:點題。“青山”指北固山。詩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驿車到别處,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聯:寫船上所見景色。“平”“闊”“正”“懸”四字用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态勢。“潮平”句,又是為頸聯中“江春”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将盡而未盡之際。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麼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聯:詩人離家日久,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途他鄉,久不得歸,見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來給他傳遞家書了。全詩陳陳相因,渾然一體。
2.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交流點撥】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三)深層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
【交流點撥】“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隻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内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曆來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你認為該如何理解呢?
【交流點撥】作者從煉字着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殘夜,将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将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鼓舞力量。
(四)熟讀成誦
五、拓展延伸
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無數的鄉愁陪伴着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造了無數的鄉愁詩歌。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歌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思鄉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結”,一個套在炎黃子孫身上的“結”。在你所積累的詩歌中,哪些詩句抒寫了鄉愁?
【交流】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維《雜詩三首》)
④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薩蠻》)
⑤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莺聲似故山。(唐·司空圖《漫書五首》)
⑦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