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但凡接受過教育的人幾乎都知道魯迅先生。然而所謂的“知道”也僅僅限于讀過他的幾篇文章,或聽得他的一些事迹,或是他“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之稱号……大多人對其本人的一生缺乏了解,以至于對魯迅先生産生了很多的誤解。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魯迅先生的一篇經典七律,說起魯迅的詩,這首詩可能是流傳最廣的了:
《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顔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這首詩最為人稱道的便是五、六兩句。然而這兩句到底什麼意思,不少人卻理解錯了。其中的“千夫”所指為何,“孺子牛”所指又為何,不少人心存疑惑。
不少人覺得,“千夫”指的肯定是壞人,而“指”是指責的意思,魯迅先生這是要橫眉冷對這些壞人對自己的指責。如果這句話真的是這個意思,那此文就算不上是完美的七律,因為它在對仗上就顯然是有瑕疵的。
所謂“千夫”指的是群衆,“千夫指”在這裡是一個名詞,指的是被群衆唾棄的人。魯迅對這些人“橫眉冷對”,鐵骨铮铮,巍然屹立。
後一句“孺子牛”中的“牛”肯定是名詞,這一句的意思是:我俯首甘願做百姓們的孺子牛。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做“孺子牛”呢?這是一個典故,春秋時齊景公跟兒子嬉戲,裝牛趴在地上。魯迅在此,也甘願為了孩子做孺子牛,顯示了先生寄希望于民族的未來。
同時“孺子”在這裡可引申為普通百姓,可見魯迅先生作為民族的脊梁,恰似那“蠟炬成灰”,讓後人站在他的脊梁之上,去實現民族的興旺。隻有這樣理解,千夫指和孺子牛才能完美地對上。
我們把這14個字拉通來理解就是:我要橫眉冷對那些被衆人所指的壞人,俯首甘願為百姓做孺子牛。詩中魯迅并沒有受到很多人的指責,他不是被動地橫眉冷對,而是主動的做一個鬥士。這就是兩種不同理解的區别之處。
事實上,這首詩除了這個以上這個千古名句外,其它幾句也很有水平的。首聯是一組高級的發牢騷:運氣不好我有什麼辦法,經常四處碰壁。次聯,寫自己當前的窘境,寫得十分生動:我戴着破帽子,遮住臉,穿過鬧市,就像是一艘會漏水的船載酒駛于水中一樣。最後的落筆,看似是說自己打算什麼都不管了,不管它春夏秋冬,其實是一種诙諧的自嘲。
創作背景
此詞寫于1932年10月份,當時很多正直的作家被打壓,魯迅的處境也很險。一日,郁達夫在聚豐園宴請來上海的哥哥郁華。郁華也是是著名的畫家和詩人,而且郁華一直傾向于愛國青年和進步人士,所以郁達夫請了柳亞子和魯迅作陪。
這次宴席上,作陪的柳亞子先生請魯迅先生寫幅字。過了幾天,魯迅便湊成一首七律送給柳亞子。這就是這首詩的創造背景。
作為一個作家和民主革命戰士,魯迅的作品對于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在讀魯迅的作品時,切不可作尋常觀。無論是散文還是小說,都應透過表面,去挖掘深層次的意蘊。
品讀後思考:我們要多方面把握,讀懂一個真正的、有血有肉的魯迅
在大多數人看來,魯迅的形象是刻闆單一的。他善于運用尖銳直白的諷刺、擅長辛辣地抨擊封建禮教,他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等等。但這些偉大在無形中卻把魯迅給神化了。光知道這些,對于了解魯迅的作品跟魯迅的思想還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們要通過他的作品來了解他。
魯迅的這套作品集非常值得品讀,他用文學實力,把一部散文集,活脫脫的幻化成了一幅描繪當時那種壓抑的舊時代禮教文化的環境,以及當時人們的悲涼生活狀态。這裡所說的悲涼的生活狀态,并不是單指窮人,像是百草園裡先生的父親,範愛農這樣的本不需要為生計奔波的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同樣過的悲涼,無奈。
從初中到高中,學生要學習教材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臘葉》《範愛農》《記念劉和珍君》《燈下漫筆》等七八篇散文或雜文,還要學習《孔乙己》《藥》《風波》《祝福》《鑄劍》等七八篇小說作品,這全部都是魯迅的作品,在語文教科書上呈現的。
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确定了魯迅的《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雖然5篇内容的全部我們不得而知,但就是《拿來主義》和《記念劉和珍君》這兩篇文章的分量也決然不輕。
現在這套魯迅作品集58元6冊,非常合算,折算下來一本不到10塊錢,想要深刻了解魯迅的,就多讀讀魯迅的作品集吧。意義非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