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古代儒者的最高理想,莫過于“内聖外王”。按照宋代學者朱熹等人的解釋,所謂“内聖”,就是要求學者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以達到聖人的層次;所謂“外王”,就是把道德學問用于事業,以施行王道為最高準則。“内聖外王”連用,就是指學者内有聖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内聖與外王雖然是兩個環節,卻可以經由“修身”這一樞紐連接在一起,通過修煉自身來達到内聖外王的目的。
内聖外王雖然被後代儒家當作至高理想來追求,但這個詞其實最早出現在《莊子》的《天下篇》中。莊子說:“天下的人各有所好,都認為自己那一套最高明,于是内聖外王之道就變得晦暗不明,無法實行了。”莊子所謂的内聖,多半是指自然無為、順世達觀,但從内聖與外王的關系來說,與朱熹所說的并無太大不同。
在儒家思想中,内聖和外王是相互統一的,内聖是基礎,外王是目的。學者追求内聖,是為了通過學習上古聖王之德來安邦治國,也就是為了實現外王。反過來說,學者隻有實現了外王,讓普天下的百姓都領受到聖王的恩惠,才能最終實現内聖。儒家把道德的進步(内聖)與政治的進步(外王)結合在一起,認為政治的進步要建立在道德進步的基礎上,而道德的最終圓滿要以政治的最終圓滿為前提,這是非常有辯證色彩的觀點。
從孔子開創的原始儒學到漢代的政治儒學,再從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兩千多年裡,時代在變,儒學對各種概念的诠釋也在變,但始終脫離不了内聖外王的修身方式和政治理想,可謂萬變不離其宗。儒家之所以始終重視内聖外王之道,是與儒家關心現實政治、以效法先王為最高理想的觀念分不開的。内聖外王作為儒者的最高追求,為曆代賢士大夫所尊奉,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