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給原來是個大叔?來源:齊魯晚報近日,快手宣傳片《看見》迅速在各大平台、社群中裂變,“奧利給”大叔飽經滄桑的臉以及那一句“我們雖是世間的塵埃,卻是自己的英雄”擊中了太多普通人芸芸衆生、生活百态中那些有強大爆發力的“奧利給”被認同,有了治愈的力量“奧利給”大叔也從之前“裝瘋賣傻”的定位,逆襲成為他演講中出現頻率最多的詞——普通人的代言人,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奧利給原來是個大叔?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來源:齊魯晚報
近日,快手宣傳片《看見》迅速在各大平台、社群中裂變,“奧利給”大叔飽經滄桑的臉以及那一句“我們雖是世間的塵埃,卻是自己的英雄”擊中了太多普通人。芸芸衆生、生活百态中那些有強大爆發力的“奧利給”被認同,有了治愈的力量。“奧利給”大叔也從之前“裝瘋賣傻”的定位,逆襲成為他演講中出現頻率最多的詞——普通人的代言人。
“奧利給”是“給力噢”的意思,這三個字的走紅得益于快手用戶“朝陽冬泳怪鴿”,也就是奧利給大叔、視頻《看見》的演講人黃春生。一開始很多網友是抱着“審醜”“賞土”的目的去看他。在那些點擊量極高的短視頻中,他有着魔性的表情、誇張的肢體動作,常常效仿迅猛龍蹦跶走路,模仿水怪爬上岸,張牙舞爪地健身等,他發的視頻很“土味兒”,不能說這裡面沒有吸引眼球的目的。不符合年齡感的搞笑賣萌,加上有人感到不适、有人卻極度捧腹的“奧利給”表情包,“朝陽冬泳怪鴿”迅速火遍各個視頻平台,他也有了另一個名字“巨魔戰将奧利給”。
後來大家知道他叫黃春生,1977年生人,除了搞怪,還會快闆書和相聲,兼做婚慶主持人,之前還做過體育老師。這些技能讓他區别于純惡搞、博眼球的網紅。再後來,大家又知道,遼甯朝陽人黃春生黃土溝壑一般布滿皺紋的臉,刻着歲月的痕迹、生活的苦難。黃春生的家用家徒四壁、箪瓢屢空來形容極為貼切,他一人照顧患病的父親和先天智力障礙的弟弟,他的盡孝盡義,對家人的善待,讓大家慢慢品味出,他的搞笑源自他對待生活的樂觀态度。
黃春生的直播一般在淩晨兩點、四點開始,因為隻有這個時間是屬于他自己的,而無論他直播吃飯、打快闆還是照顧家人,總不忘來一段慷慨的演講。他說,“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是面對恐懼,堅持就是勝利”“吃下平常人吃不了的苦,享别人享不了的福”“沒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世世代代做好事”“追夢人,不停頓,越努力,越幸運”……面對這麼一個鮮活的正能量的人,更多網友開始關注“奧利給”大叔,為他直播刷禮物表達敬意。
黃春生這樣的普通人太多了,悲喜交加的人生,活着才需要勇氣。前不久播出的紀錄片《中國喜事》講述的也是普通人的故事。舞獅子的人、社區警察、參加高考的考生、曾經的霹靂舞弄潮兒、種水稻的農民……這部紀錄片拒絕了過度追求悲慘效果的底層叙事和宏大叙事角度,以平民的視角講述生活中平凡、瑣碎的細節,多少人努力生活卻依然處于窘迫的境況中,這才是大多數普通人的現實。
黃春生以及他的演講,背後代表的是跨越多個年齡段、涉及各類人群、過着各種艱難生活的普通人,曆經磨難的普通人不向命運屈服的意志,才是平凡世界中孕育的大能力。而在當下很多人需要這種能量。“奧利給”大叔、短視頻中那些生活在底層的普通人,讓大家看到這個世界是多元的、有無數種真實,而真實是最寶貴的,可以讓人産生認同感,進而對生活充滿希望。”
在短視頻、直播承包大衆生活的當下,視頻平台的功能不再僅僅是播放視頻,而成為大衆價值觀的一種承載。前有B站宣傳片《後浪》,後有快手宣傳片《看見》,都是視頻網站樹立自身“人設”的過程。B站市場中心公關總經理楊亮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後浪》文案的核心隻有三句話,一是‘君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二是‘奔湧吧,後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裡’;三是‘和1.3億B站年輕人一起表達自我,擁抱世界’。其他的文案都是為這三句服務的。”作為演講宣傳片,你看的每一句演講詞是廣告語的輸出,也是價值觀的輸出。
《看見》的價值觀輸出,無疑抓住了當下最需要落腳的普通人、平民視角,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它比《後浪》更勝一籌的地方。《後浪》更接近于一個針對目标用戶的廣告,雖然這個廣告很虛假、逢迎,《看見》探讨偏見、冷漠、傲慢、“時代的塵埃”時,它的目的在于擊中大衆普遍性的情緒,進行情緒收割。它說“不要冷漠地走入普通人,那些不假思索,就說這裡不夠潮的人,應該親自來這裡看看”,“冷漠的人”到底是誰,大家不知道,但大家知道自己都是普通人。還有一句是“有人說帶着偏見看世界,才有看待世界的方式,可看待世界,不需要預設任何方式”,說白了就是對待平台的趣味、内容,你們都無權有任何立場和評價。而“痛苦的人,總是攜帶傲慢與偏見,幸福的人,總是多一份寬容與慈悲”這句話,也不太能讓人理解,演講詞主張多元、包容、和而不同,但這裡卻定義為,不認同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内容形态,就是偏見與傲慢,反對鄙視鍊的同時,打出了另一個鄙視鍊。
要是網友真被這些空洞與宏觀的價值觀擊中甚至治愈,也就陷入了别人的商業圈套。越來越多的平台喜歡推出這種情緒化很重的宣傳片,都是精心策劃的商業運作。認同了這種宣傳片中情緒化的部分,就可能成了商業邏輯中的被收割者。另外,平台們有沒有想過自己平台的内容中,有多少偏遠、貧窮、被生活壓迫的人,被會玩手機的賬号所代表、所消耗,惡搞貧窮、惡搞弱者何嘗不是一種冷漠。“奧利給”大叔如果沒能接到這個廣告,如果不是穿上中山裝開始他的演講,誰能保證他不會很快地被大數據、平台算法所淘汰呢?是不是先培養一下平台文化價值觀,再進行情緒收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