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圖蟲
記者丨韓璐 編輯丨譚璐
“離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賺不到錢了。”
2020年之前,顧元是一名保險代理人,從業5年,在國内知名險企待過,也去過保險經紀公司。兩年前,轉行進入傳統制造業。
和顧元一樣,這兩年出走的代理人多達400萬人。
據銀保監統計,2019年全國保險公司在保險中介監管信息系統執業登記的銷售人員,高峰時期有973萬人。到2022年上半年,剩下570.7萬人。兩年多時間,人數規模接近腰斬。
相比之下,過去5年間,全國外賣員人數從200萬激增到1300萬。于是,有了“賣保險不如送外賣”的說法。
“有月薪10萬的時候,也有低收入的月份。”在保險公司待了10年的蔣柳告訴記者,這就是一個“心電圖”行業,每天都在波動,“不隻是這兩年,整個行業的流動率一直很高。”
逃離保險
保險代理人員的出走人數,在近兩年達到了一個小高峰。
僅今年上半年,代理制銷售人員就減少了69萬人。國内五大上市險企——人壽、人保、平安、新華、太保的代理人數量,減少了近50萬人。
“出走”有主動和被動。有一些是因為賺不到錢主動走人,有一些則是被淘汰的。
2019年以來,銀保監開始推進保險市場“清虛提質”,清退一部分挂職不展業的代理人,也淘汰了一部分業績不佳的代理人。
保險銷售一直是高淘汰率的職業,一年的流動率可以達到80%-90%。這意味着,如果有100人入職,次年同期可能隻有10-20人留下。
一家保險經紀公司的合夥人陳玉告訴記者,流動性有時間節點。第一個,集中在入職6個月後,如果沒有找到掙錢的方式,保險銷售大多是零底薪,那麼6-12個月的低收入,很難繼續扛下去。
另一個節點,是工作2-3年後。這時候,原顧差不多開發完了,如果拓新客、轉介紹不多,那麼就會有很多人掉隊。也有因為行業出台“雙錄”(即錄音、錄像)要求後,不适應的。
顧元告訴記者,他選擇離開,是因為當時手頭的客戶資源和主體險資産品組合不匹配了,賣不動就沒收入。“每個月拜訪客戶的油費、飯錢等費用,還抵不上掙到的錢。”顧元說。
蔣柳在一險資工作了10年,她坦言,通常代理人和保險公司簽署的不是勞務合同,而是代理合同,所以沒有歸屬感和安全感。
她直言,新晉代理人需要做好6-12個月沒有收入的準備,這對代理人本身的經濟狀況有一定要求。“這個行業不隻是收入,每天成不成交,也會帶來心态的波動。所以銷售技巧是一方面,穩定的經濟狀态和情緒狀态才是真正的考驗。”
陳玉說,最初拓客時期,曾硬着頭皮在孩子打針的醫院發傳單,畢業于清華大學的她,此前從來沒想過,還有這一天。
對于大部分代理人來說,受挫與承壓下,心态熬不住。
泡沫破滅
“職場人的盡頭,是賣保險。”曾幾何時,網上流傳的職業路線圖,35歲後的職業最優選是賣保險。
很多人發現,身邊不少人陸續轉行去了主體保險公司或者保險經紀公司,衣着光鮮,出入場合高端,并且多數人都說,保險銷售輕松、自由又高薪。
1992年,友邦保險引入代理人制度,各大本土保險公司紛紛效仿,在保險行業發展的前20年,保費規模的增長幾乎就靠“人海戰術”。
一單重疾或壽險,一手代理人抽取20%-50%不等的傭金,團隊管理者還能獲得團隊獎勵,代理人往往收入不菲。
不僅如此,蔣柳說,做保險代理,時間自由,所有晉升都和保費或者團隊績效挂鈎,明碼标價,也沒有職業退休期,不會有被動失業的情況,吸引了很多人加入。
2015年保險代理人資格考試取消後,入行門檻大降,行業人數進一步大增。申萬宏源曾統計,2015年到2019年的四年間,保險代理人數量從471萬人增長至912萬人,幾乎翻了一倍。
那幾年,居民消費水平也不斷提升,手頭有錢,對保險、投資的偏好有明顯增長。
值此黃金期,陳玉也從公關業轉行到保險業。
2017年,陳玉給自己的新生孩子投保時,向經紀人打聽了工作狀态和收入。她的經紀人休了一個月的假期,期間到手的續期傭金和團隊獎金收入仍有5萬多。
于是,陳玉從兼職做起,大半年後轉為全職。“保險行業的收入起伏很大,沒有底薪,下不見底上不封頂,最多一個月拿過10萬,有時就拿3-4萬元。”在她轉行保險的5年裡,總體感覺還是比普通打工人掙得多。
和陳玉一樣,被高薪吸引入行的不在少數。
保險行業裡有百萬圓桌(MDRT),是全球一流壽險與金融服務專業人士的獨立組織。
這個組織的會員分為三個等級:精英會員MDRT、超級會員COT和頂尖會員TOT。
按照2022年的标準,對應的年保費要求分别是54.9萬元、164.8萬元以及329.6萬元,對應的年收入分别為31.7萬元、95.2萬元以及190.3萬元。
陳玉便是百萬圓桌的TOT會員。
不過,就像幸存者偏差,真正成為百萬圓桌會員,拿到高薪的隻是行業裡20%甚至更塔尖的代理人。
一家中介公司告訴記者,此前内部統計過保險銷售人員的月薪,中位數在2萬元左右,大部分公司不會繳納社保。
不少人希望轉行保險後,年薪區間能在15-30萬元,蔣柳表示,能達到的比例不會超過50%。
很多人高估收入,低估了難度。保險本身是反人性商品,沒有人願意讨論死了、病了、殘了以後的話題。
蔣柳說,保險銷售工作有個“不可能三角”:賺得多、空間大和有保障之間,不可能同時實現。
高階競争
在關于保險代理人出走的微博下,依舊很多人對保險行業有抵觸情緒。也有網友表示,有問題的不是保險,而是保險銷售。
的确,曾經的人海戰術下,湧入了大量低學曆、不專業的代理人,粗放的銷售模式,留下了不好的刻闆印象。
過去兩年,多家險企開始切換模式,增員要求從求量到求質,搶奪精英、年輕、專業的代理人。
平安人壽準備了10億元投在“優 人才”招募和培養上,打造高素質、高績效、高品質的“三高”代理人隊伍。在收入上,給新人提供最長18個月、最高6萬元/月的訓練津貼和持續12個月、最高2萬元/月的護航津貼,針對高績效新人最高可達2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友邦人壽發布了“中高端人才招募計劃”,打造高水平、高收入的營銷員。新華保險也推出了“優計劃”,針對優增新人建立長達3年的職業成長規劃。
草根、粗放被淘汰,高标、績優的代理人在增加。即便人數規模下降,保費規模下滑,對代理人個人來說,人均産值提高了。
2021年壽險行業原保險保費較前一年下跌1.7%,MDRT人數卻逆勢增長,從2020年的9848人增長至2021年的13200人。
以中國人壽為例,今年上半年,人均首年期繳産能同比提升了60.6%。
平安在今年上半年,代理人人均新業務價值39031元,同比增長26.9%;代理人的人均月收入同比增長35.1%達7957元。
太保壽險核心人力的月人均首年保險業務收入為32331元,同比增長23.5%,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傭金收入4630元,同比增長10.8%。
業務能力強的“三高”保險銷售人員,會被重金挖角。有代理人向記者透露,他了解到的同行“跳槽獎勵”,有高達百萬級别的。
蔣柳2012年畢業就加入保險行業,是代理人隊伍裡少見的應屆生。她告訴記者,現在她招人的要求,學曆必須大專以上,還要有社會經驗和一定的經濟基礎,“不會再招應屆生。”
她解釋道,這個行業對應屆生并不友好。“我當時是個例外,時代不同,不可複制。”
蔣柳坦言,保險代理的入行門檻依舊不算高,但要賺到錢,很不容易。“一部分價格敏感型的用戶去買互聯網保險,線上很多産品已經不需要線下代理介入。以前銷售重疾、壽險拿傭金的路走不通了。”
代理人要向中高淨值客戶切換,通過保險方式解決用戶核心的财富管理、家族傳承或者風險規避問題。其中牽扯到法律、财務規劃、金融工具的組合。
這種變化對新老保險代理人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
(顧元、陳玉為化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