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籌會從籌款中抽成嗎?央廣網北京8月23日消息(總台央廣記者管昕)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台——水滴籌籌款中介抽成最高達70%的消息,一度沖上微博熱搜,并在公益慈善界引起熱議水滴籌回應稱,高至70%的傭金并非水滴籌平台收取,而是部分惡意推廣的第三方商業組織運作,目前已有公安進行立案調查,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水滴籌會從籌款中抽成嗎?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央廣網北京8月23日消息(總台央廣記者管昕)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台——水滴籌籌款中介抽成最高達70%的消息,一度沖上微博熱搜,并在公益慈善界引起熱議。水滴籌回應稱,高至70%的傭金并非水滴籌平台收取,而是部分惡意推廣的第三方商業組織運作,目前已有公安進行立案調查。
近幾年,互聯網公益平台迅速發展,但以公益慈善名義行騙斂财的現象,也在網上出現,甚至行業内出現“職業籌款推廣人”,并存在高額抽成的灰色産業鍊。互聯網衆籌平台是公益慈善組織嗎?
據了解,水滴籌此次引起關注源于一則媒體報道。
今年6月,有媒體報道稱,在一些購物平台和社交平台上,都有大病衆籌“職業推廣人”的存在,他們抽成比例低則50%,最高達到70%,有些“籌款推廣人”甚至要求,在籌款鍊接中填寫其提供的收款賬戶。
22日下午,水滴籌創始人兼CEO沈鵬公開表示,媒體報道的是“籌款中介抽成70%”這一社會現象,結果被一些人歪曲為“水滴籌中介抽成70%”進行了傳播,讓網友誤以為水滴籌收取了不合理費用。
沈鵬透露,水滴籌成立6年多,直到今年4月才開始試運行3%的服務費,收費到5000元封頂,用于分擔一些運營成本帶來的壓力,而不是為了盈利。但他也表示,大病籌款領域從去年底開始,确實冒出來一些“灰産”從業者,打着為籌款者推廣的名義,利用籌款患者家屬的焦慮感去收取非常不合理的高額費用。
但相關回應還是遭到部分網友的質疑,認為平台打擊黑中介不力。甚至有網友留言稱:救命錢變成了血饅頭,這不是抽成,是抽血,以後再也不會捐啦!
而在業内人士看來,籌款中介抽成70%的現象之所以存在并形成灰産,其實與求助需求沒有得到有效滿足有關。公益人士朱光明認為,求助到救助的鍊條中,相關信息不對稱,導緻了灰産的現象出現。“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結果是中間有人就幹這活,我幫你們兩家聯系起來,但我是有成本的,要收費,肯定按照商業利潤來收費。如果我不幹這件事,肯定這個人(受助者)就得不到救助。問題是(救助)有缺口需求。”
多位業内人士告訴記者,此次水滴籌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也暴露出目前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面臨的一些困難。
近年來,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台發展迅速。但随着平台求助用戶規模擴大,加之平台審核甄别人力有限、求助人家庭财産狀況缺乏有效的核實手段等制約因素,一段時間内,曾出現不同平台之間争奪發起籌款人等惡性競争現象,透支了公衆愛心和信任。
此外,利用大病籌款進行詐騙的案件也引發關注。今年5月,廣西警方在偵破詐騙救助款系列案件中,抓獲詐騙團夥成員22人,涉及9個非法衆籌平台、愛心捐贈者50多萬人,被騙困難患者3000多人,騙取400多萬元。
公益人士韓青告訴記者:“社會上有些人不太了解,一看是打公益旗号的,但是打公益旗号的不一定都是公益組織。”
實際上,就連此次卷入高額抽成風波的水滴籌也并不是一家公益組織,而是一家商業公司。對很多普通老百姓來說,也很難辨别朋友圈熱傳的網絡捐款,哪些是真實可信的?
水滴籌也對外表示,其不是公益組織,而是一家商業公司推出的為大病患者提供個人求助信息發布服務的互聯網平台。公益組織的模式是先向社會大衆進行籌款,再根據項目情況來分配募集資金;水滴籌則是給大病患者提供籌款平台,籌款由個人發起,通過社交平台進行傳播和求助,捐贈屬于民間贈與行為。
南都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彭豔妮對記者表示:“水滴籌是個人求助的平台。它的商業模式是,人們在捐款給求助的大病患者時,更容易體會到大病的風險,就更容易購買醫療類保險,所以通過大病籌款能夠為它的商業闆塊帶來一些客戶。在2016年公布的慈善法裡,個人求助平台不被界定為慈善活動,但老百姓并不這樣理解,老百姓認為這就是做慈善。”
當公益慈善與商業運作“共舞”,網絡平台籌款遭遇信任危機。“互聯網 慈善”,該如何破解行業發展痛點?
有業内人士分析認為,一些衆籌平台靠轉發流量滿足個人救助的商業模式,或許正面臨流量萎縮的趨勢。當求助者通過社交網絡已無法再籌到捐款,那麼可能就會明知惡意推廣收取高額傭金,也隻能無奈接受。在此形勢下,“職業籌款推廣人”出現了,而高額抽成現象的出現顯然是對公共慈善事業的一種傷害。
據了解,對慈善組織的募捐,民政部門有嚴格的監管。而當下流行的互聯網籌款平台并不屬于慈善組織,其募捐行為不需要相關部門的資質管理。
彭豔妮對記者表示,由于互聯網衆籌平台并不屬于公益組織,也給行業監管帶來一定難度。她說:“目前它不屬于民政部指定的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台,所以政府部門也很難去監管。因為慈善募捐是說慈善組織的募捐,是在民政部遴選指定的募捐平台進行,善款隻能進入慈善組織賬戶。這些平台做的是個人求助,完全不是慈善募捐,這是兩回事情。”
彭豔妮認為,盡管水滴籌平台在運營和管理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但仍然有很大的存在必要,因為有很多的社會需要還沒有被滿足。“我們不能因為它們(水滴籌)出現了管理問題,就說這個模式是不對的,就把它一棒子打死。其實這樣的個人求助平台有非常大的需求,因為公益慈善組織太少了,慈善捐贈的總額也有限,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
數據顯示,2021年通過民政部指定的二十多個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平台共籌款近100億元,而水滴籌一個平台2021年幫助困難大病患者籌款就超過100億元。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對中國之聲也表示,目前我國公益慈善的規模尚顯不足,這讓一些打着慈善捐助名義謀利的網絡衆籌平台或者項目鑽了空子。“現在的慈善對老百姓的大病、救災、疫情應對等來說,确實存在着一些手段不足、技術不足、靈活度不高的問題,項目有些不能夠滿足公衆的需要。包括一些備案的平台、在政府上注冊的平台,是需要提高我們整個項目質量的。”
多位業内人士表示,不管是互聯網衆籌平台,還是公益慈善組織,最核心的功能和目标應是有效組織更多愛心奉獻。而當下,除了供給不足,現有的公益慈善項目在廣度和深度的延展還不夠。
公益人士韓青還表示,即使一些在合規平台上線的公益慈善項目,也存在透明度不高的問題,愛心捐助的錢是否花到了刀刃上也值得追問。韓青說:“一個縣的公益組織,一個項目籌款360萬元,前兩天看的時候,它今年已經募集了290萬元了,其中有180萬元是用來買讀寫筆的,360元一支讀寫筆。我就很好奇,讀寫筆買的是哪個牌子的?360元一支的讀寫筆,農村孩子是不是真正需要?”
韓青表示,公益慈善項目在互聯網技術的賦能下,應讓更多人參與監督和評價,消除更多的信息不對稱,高額的籌款抽成空間就一定會小很多。“首先能做評價,不是說所有數據都掌握在平台手裡,捐贈者捐完之後就沒有後續進展,不能是這樣的。其次不能隻比較籌款金額,片面追求數額的時候,對項目就把關不嚴格了。”
多位受訪專家還表示,高額的籌款抽成絕不可取,但公益慈善組織必要的管理費應得到公衆理解和法律保障,否則慈善事業難以健康持續發展。
如何破解當前公益慈善規模不足的難題?彭豔妮認為,公益慈善組織和互聯網衆籌平台等相關機構組織,應更好地協調發展,形成合力。“大家需要發揮自己的優勢,互相之間更好地協同和配合。公益慈善組織不是簡單的資金搬運工,不是簡單地把老百姓捐給我的一塊錢轉手給到另外的人,而是要把這個錢轉化成非常有價值的服務。”
王振耀則認為,也要在社區慈善方面持續發力。“絕大部分慈善應該在社區進行,就能避免很多弊端。因為社區慈善大家都認識,大量的錢應該消化在社區裡。在社區裡能及時地觀察到老百姓的這些問題,發起項目,再到組織者報備,行業也能結合起來,這是中國慈善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