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使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有機的融合?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浙江名師吳淼峰講座《教材散文的“讀”與“教”》有感
自從統編版教材使用以來,關于教材與教學的問題就沒有停過,身邊的同事更多的是對教材的解讀不夠透徹,有的甚至讀不懂,解讀不透,至于在教材使用方面的問題就更多了。對于策略單元,習作單元,包括文本的教學,也基本都停留在老路上。完全摸不着思路,如何教學成為了一個一邊走老路,一邊搞不懂的情況。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結合前幾位名師的答疑解惑,在本次吳老師的講座上收獲不少,至少有了如何整合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思路。
首先,對于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之間的關系一定是平等的,沒有主次之分,在課堂上的把控要同時兼顧到這兩個方面。這就需要我們尋找一個要素與主題的有機融合的途徑,或者說解決的辦法。
什麼辦法呢?辦法還是有的。我們必須借助語文要素去理解人文主題,通過人文主題去達到語文要素的落實。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深度的思維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老師對文本内容的把握。現在一般認為,老師的修養與思考的高度決定了學生最終的語文素養。這對語文老師的要求就很高了,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還包括學生的思維成長等等。所以,作為一個老師,也是在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過程。
說到老師的專業素養,尤其在解讀文本方面,這個由于自己的見識和知識儲備,表現出來的差異是巨大的。所以,老師不僅是一個語文老師,要讓學生喜歡語文,喜歡讀書,還要是一個研究者的身份,深刻的反思文本,理解感受重要的地方,對教材的把握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對文字的理解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尤其對于某些方面,需要做一些深度的研究,包括一些語言現象、文章的内心表達等等。
第三,有了教學思路,有了足夠的教師素養,剩下的就是教學設計,或者說想要達到目的所采取的教學手段。名師管這種途徑叫做“支架”。學生通過老師搭建的支架,可以有的放矢,從而達到目的,學生更容易學習變得高效,在思維的深度上得到更好的訓練。
第四,作為統編教材,雖然每個單元,每一課都有自己的訓練重點,但是我們不應該分裂開來。正所謂“心中有單元,心中有整體”,也就是這個意思,教給學生方法,不但要運用,還要進行後期不斷的訓練,從而變成一種能力,最終成為學生的素養。所以,教材上的語文要素是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我們老師需要做的就是不斷讓學生進行有計劃的階段性的再現與訓練,最終成為一種素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