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對稱的七言絕句

對稱的七言絕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1 03:17:32

絕句的起承轉合

一、起承; 絕句的第一聯(開篇句),一般都是叙事、議論、寫景、抒情等。首句起,起是開始、發端。第二句承,承什麼呢?為首句做補充,或者再推進一點等等。下面介紹絕句五種起的方法。

1、就題起: (1)扣題詞,如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首句扣題詞“峨眉山”和“月”,峨眉山上,半輪明月高高地挂在山頭,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次句境中即有人,為下半寫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作鋪墊。

(2)就題意,如孟浩然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詩的起句雖無“宿建德江” 字樣,但“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加上“日暮”,就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胧的小洲邊,這既切合題意,另外也就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

2、寫景起,如杜牧《江南春》 千裡莺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詩一開頭,就象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裡江南,黃莺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着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寫岀江南一派春光明媚的美景。

3、抒情起,如高适《除夜》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即除夕之夜。“旅館寒燈獨不眠” ,高适寫此詩時正流落他鄉,客居旅館,孤對寒燈,徹夜不眠。此時此刻,一陣凄涼之感湧上心頭。詩的頭一句就為“客心”的“凄然”準備了條件。

4、叙事起,如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告别詩。詩的前半是叙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别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我們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别的情景。送行者是誰呢?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叙,而用了曲筆,隻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隻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5、議論起,如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我國古代詩詞中,常将“秋”與“愁”等同起來。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隻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并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這首寫秋的詩卻爽朗明快,表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境。前兩句是議論,直接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看法。後兩句寫景,晴空中排雲而上的白鶴形象,把詩人的豪邁樂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緻。

二、轉合 絕句第三句的轉,可謂是全詩最着力的地方。唯有轉得好,才能翻出新意來,如此絕句的神韻才能綻放出來。楊載雲:“絕句大抵起承二句固難,然不過平直叙述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于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為順流之舟矣。” 下面先談談如何轉,介紹五種轉法。

1、向前進一層轉。 向前進一層轉是指在起承的基礎上,作縱深發展,最後完成變化。 如嚴武《軍城早秋》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将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詩的一二句寫軍城景色,三四句進了一層,寫到軍城人物的活動”。 “更催”二字暗示戰事已按主将部署勝利展開。兩句一氣而下,筆意酣暢,字字千鈞,既顯示出戰場上勢如破竹的氣勢,也表現了主将剛毅果斷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神情,而整個戰鬥的結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可視為向前進一層轉。

2、向側面推開一層轉。 向側面推開一層轉是指先叉開原有的話題,向側面推開一步,迂回一下,最後再回到原有的話題。 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詩的首句說岐王宅,二句說崔九堂,詩人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往昔深情懷念。這都與李龜年有關,第三句突然推開,說到江南好風景,看似離題萬裡,可是第四句還是回到了原有的話題。可視為向側面推開一層轉。

3、向反面逆轉。 向反面逆轉是指三四句的觀點、角度、方向或态勢向一二句相反的方向變化。有颠覆、批判、悖離的意味。 如翦伯贊《王昭君》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裡遍烽煙。 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镝無聲五十年。 詩的前兩句指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戰争,似在贊美漢武帝的豐功偉績。後兩句是指漢元帝時期的昭君出塞。第三句筆鋒逆轉,客觀地肯定了和親政策的意義,變相地批判了漢武帝的窮兵黩武政策。翦伯贊認為,漢武時的抗匈之戰,雖然千古留名,但勞民傷财,不如昭君和親來的效果好。可視為向反面逆轉。

4、由寫景(或叙亊)轉抒情(或議論)

這是絕句最普遍的類型,主要有兩種轉法。一是明聯式,二是暗聯式。所謂“明聯”,就是轉句與前面的句子有明顯的聯系,可以從兩者所用的詞語,或字面的意義上看得出來。而“暗聯”則與此相反,轉句與前面的句子沒有明顯的聯系。即從轉句與前兩句的用語或含義裡都找不到二者聯系的迹象,但憑借共同表達統一的主題這種關系實現轉折。

(1)明聯式,如趙嘏《江樓舊感》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頭兩句寫登樓所見,水天一色,空闊無邊,但内心卻感覺空虛。轉句“同來望月人何處”,其中的“望月”在詞語上照應了次句的“月光如水”;“同來人何處”引出了下句“風景依稀似去年”,因為“物是人非”,加重了對人的思念。

(2)暗聯式,如皇甫松《采蓮子》 船動湖光滟滟秋,貪看年少信船流。 無端隔水抛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

一二句寫的是采蓮女子喜歡上英俊少年而任憑小船漂流的情景,轉句進一步寫采蓮女的大膽調情舉動。“隔水抛蓮子”引發了下句“半日羞”。詩的前後兩半把少女情窦初開的表情與動作描寫得維妙維肖,但卻統一于“釆蓮女可愛、動人”。

5、由情轉景。 (1)明聯式,如戴複古《江陰浮遠堂》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裡愁。 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南宋小朝庭偏安江南一隅,以淮水為界,中原則淪陷敵手。作者登浮遠堂下瞰時,已感到江流萬裡,愁也萬裡。轉句 “無山遮望眼”是前兩句的“下瞰大江流”、“堂前萬裡愁”的隐含前提相關;而“最苦”又引出了下句景物,“淮南極目盡神州” 。 即而北望時,看到淮水以北已山河破碎,心裡更加難受。

(2)暗聯式,如杜牧《贈别二首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别,替人垂淚到天明。

頭兩句寫出了作者不忍分别的複雜心情: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後兩句轉上另一巧妙構思,借助蠟燭來表達詩人不忍分離的心意。 “蠟燭”與“酒樽”都是話别筵席上的必備之物,由此及彼,這轉句與前句就存在順次關系了,而這“蠟燭”,既然“有心”像作者一樣“惜别”,它當然就會如同結句所說“替人垂淚到天明”了。詩人把蠟燭拟人化,使難舍之情,更得到有力的表現。

 合,就是指結尾,是畫龍點睛之筆。結尾的方法也多種多樣,我仍沿前面論述 “起”的思路,就内容分,擇舉六法: 1、就題作結,如沈德潛《過許州》 到處陂塘決決流,垂楊百裡罨平疇。 行人便覺須眉綠,一路蟬聲過許州。

過許州時,詩人身處綿延百裡的柳蔭道中,沿途碧青的池水,翠綠的垂楊,周圍一片綠色,他甚至覺得連自己的胡須、眉毛也被這美好的景色染綠了,這使他感到十分賞心悅目。而一路知了的歡快叫聲,更增添了他的愉悅之情,使他非常輕松地在不知不覺中過了許州。

2、以景作結,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是一首送别詩,寓離情于寫景。三、四句,寫送别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隻留一江春水。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傥的詩人送别畫。

3、以情作結,如黃景仁《别老母》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詩人常年奔渡在外。偶然歸家,不過小聚幾日,為了生計,不得不作别老母,離家遠行。一個風雪之夜,詩人強忍離愁别緒,看了一眼白發散亂,淚眼幹枯的老母,頓時愁情如潮、悲痛難忍,一首催人淚下的七絕《别老母》,結句發岀: “此時有子不如無”,是詩人發自肺腑的真情告白。短短七個字,既揭示了老母心中難以名狀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寫出詩人内心無法抑制的内疚和傷痛。

4、以理作結,如朱熹《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半畝的方塘像鏡子一樣清澈明亮,這面“鏡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雲影,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谧可愛,給人一種清澈而明朗的感覺。詩人第三句詩裡邊突出了一個“清”字,詩人于是放開了眼界,向遠處看,終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首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通過塘水清澈,闡述了這樣一條哲理:人心的睿智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而得來的。

5、議論作結,如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首句寫黃河奔騰而來,次句寫塞上的孤城。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古人有臨别折柳相贈的風俗。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别恨。尾聯,詩人就此發表的議論: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更有深意。

6、祈使作結,如陸遊《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的作品感情奔放,氣勢雄厚,洋溢着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這位85歲的老詩人抱着“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與世長辭了。他在臨終時,還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示兒》詩。三四句更是他一生愛國精神的真實寫照,臨死時仍不忘收複失地,統一國家。

申明二點:一是,自古道,詩無定法。起承轉合,隻是格律詩的基本章法,并不能涵蓋所有格律詩,本文所述不過是其中較有明顯共性的方面,挂一漏萬。二是,切不可将起承轉合當作金科玉律。明代學者李東陽【麓堂詩話】雲:“律詩起承轉合,不為無法,但不可泥。”當代學者易聞曉在《中國古代詩法綱要》中指出:“起承轉合四法,作詩者或尊為定則,高論者則鄙為末技。”但無論怎麼說,起承轉合既然作為格律詩的創作方法,流傳許多代,并且為一些人所推崇,必有其可取之處。

文章最忌随人後。詩是創作,必須具有獨創性,必須是千變萬化。隻有具備獨創性的作品才會具有生命力。詩隻有具備鮮明的個性才會具有藝術。

結語:

初學者建議以“先景後情”的寫法去創作絕句,至于“先情後景”的絕句,初學者很容易寫散。讓讀者讀起來不知所雲。

寫詩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不拘成法。這裡所介紹的一些方法,可能有利于詩友掌握格律詩的常用章法。

選擇好四季景物與想要表達的情感很主要,比方說想寫傷感離别之情,選擇春景和秋景為佳。

絕句的第三句(轉句)隻需順轉即可,觸景生情,引發感慨或愁緒或議論。

對稱的七言絕句(絕句的起承轉合)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