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非常講究,也非常愛幹淨,這是很好的事。但是有的愛幹淨的人,到了飯店吃飯或者到别人家做客,要把人家遞過來的,比如水杯啊,筷子啊,或者把人家的椅子啊,還要再洗一洗,再擦一擦,這就讓人家覺得你這人很是矯情。你是這麼愛幹淨的一個人,幹嘛非要去人家家裡呢?這不是給主人難堪嗎?
今天就給大家說說矯情的事。
有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班裡,轉來了一位新同學,是個女孩,在她剛到新的班級裡,就發生了很多事情。
第一天上學,有個女同學不小心碰到了這位新同學的衣服。她就随口說:“讨厭”。
有位同學看見她的書包的拉鍊開了,就幫忙給拉好了,她對這位同學說了一句“讨厭”。
第一天到這個新班級就說了好幾個“讨厭”。
“讨厭”是什麼呢?是讓人厭惡的意思,不小心碰到你的衣服,還有幫助你的同學,難道就那麼讓人厭惡嗎?
當然我們也不知道這位女同學,對于她随口說出的“讨厭”的理解是什麼?我們也不敢随便地去下結論。這個小女孩為什麼轉學到這裡,是不是以前也是這個樣子呢?還是換個新的環境想立威呢?還是這個孩子從小就是這樣,摸不得、碰不得,唯我獨尊呢?還是她的父母培養她這樣呢?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
但是這件事情當晚在家長群裡就炸開了鍋,當然被說了“讨厭”的孩子很委屈,到家能不給家長說嗎?于是家長群裡大家自發地讨論了一番。最後商量的結果是:家長們一緻同意抵制這個“不可一世”的同學。
我覺得這位同學的後來:同學們有了家長的“支持”,開始抵制她,孤立她,作為老師當他發現這個同學被孤立,他也不會為了一個同學不去顧大局的。那麼這位同學慢慢在這個集體當中感覺不到溫暖,每天面對的都是冷漠的目光,班裡的好事再也輪不到她了,沒人和她玩。
最後得知這位同學最後又轉學了,我覺得很惋惜。但是我想這是那些家長,同學包括老師都是希望看到的結果。
面對這樣的結果,會也有人說:這也太不公平了吧,這些家長的這種做法實在是不妥了。我們先不去說這些家長做得對,還是做得不妥,但是這就是站的角度的問題了。每個人看待這樣的事情反應的認知不同罷了。
我不知道這位同學,她的這種對待同學的态度和行為是不是就是“矯情”呢?
其實“矯情”在我們身邊處處可見。
你和朋友一起出去吃個飯,開始點菜,你問他吃點什麼,他總是說随便,有時候想想,他這樣做真的讓你費盡了心思。這不是“矯情”是什麼?還有一些人誇張的話語、打扮、動作都可能給人們,對她的第一印象不就是“矯情”嗎?。
這些人是因為自己不夠自信,還是想要找到存在感呢?
總之讓人感覺他就是一種“做作”的感覺,做人很虛假的感覺。這樣的人,人緣也不太好。
各位家長,“矯情”的解釋是故意違反常情,表示高超或與衆不同或者掩飾真情。所以告訴孩子在彰顯自己的個性的時候,要知道“先來後到”的規矩,要了解一個集體的“約定俗成”的風氣。家長們不要說:“我孩子這樣做有錯嗎?”,“現在的人怎麼一點寬容心都沒有呢?”不要老想着你是對的,别人就是錯的“。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就回家住”不一定是你的退路,很有可能就是被逼無奈後,你的自我安慰罷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