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 (受訪者供圖/圖)
2022年10月16日10時,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代表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報告鄭重重申,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并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報告還提出,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從報告提出的有關具體内容來看,在二十大之後,我國将着力推進新的發展和改革議程,向着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努力邁進。”張文魁說。
張文魁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從報告有關内容來看,二十大之後,新的發展和改革議程是什麼?就此話題,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張文魁。
南方周末:二十大報告中,讓您印象深刻的表述有哪些?
張文魁:二十大報告對高質量發展有了新的表述。
報告指出,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内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内大循環内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着力提升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南方周末:這段闡述中有哪些内容特别值得關注?
張文魁:這其中有三個方面的深意。
首先,它強調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擴大,特别是内需擴大有機結合起來。我個人理解,就是強調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循環要進一步打通,使得循環真正暢通起來。
這非常有針對性,因為在過去一段時間,擴大内需的問題并未完全得到很好的解決,國内循環的暢通程度不盡符合預期。此前幾年的部署也在落地見效,但從統計數據來看,國内消費所貢獻的經濟增速仍有待提高,目前經濟增長對投資、對出口的依賴還比較重。特别是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如何保持在一個較好水平,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因此,二十大報告所講的要增強國内大循環的“内生動力和可靠性”,應該成為下一步發展議程的一個重要議題。
此外,二十大報告首次将經濟發展“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相提并論,非常引人注目,也值得十分重視。
我個人認為,中央以科學、完整、辯證的方法看待質的提升和量的增長,我們應該認真領會和努力實現。實際上,報告也非常明确地指出,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經濟發展量的合理增長,是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的重要方面。
中央第一次把“量的合理增長”寫到黨代會報告,意味着我們必須穩住經濟增長速度,使速度和質量相互促進。未來幾年至十幾年,如何化解各種下行壓力、穩住經濟增速,特别是如何釋放民間活力、挖掘增長潛力,将是一個重要任務。
二十大報告還提出,要着力提升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安全水平。這将成為我國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事項。
面對各種沖擊和風險,如何實現韌性發展,必将引起越來越多的讨論,而産業鍊供應鍊韌性是韌性發展的一個方面。即使在過去十幾年裡,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展現出必要的韌性,但也要看到,一些新的沖擊和風險正在生成,譬如其他發展中國家,甚至一些發達國家,正在以各種方式方法吸引和強化其本土産業鍊供應鍊,一些經濟體之間還在開展産業鍊供應鍊合作協調工作。
增強産業鍊供應鍊的韌性,也不完全是一個本土化的問題,并不是說本土化、自主化、可控化程度越高越好,還涉及全球市場交易、全球分工協作、全球經濟治理等問題,這些問題無疑又與我們對安全的認知、對安全水平的設定有關。總而言之,這将涉及大量的具體工作。
南方周末:二十大報告中提到要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如何理解這個詞?
張文魁: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一個非常學術性的專業術語,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連續兩次寫進報告,這無論如何都不能等閑視之。而且二十大強調“着力”,不要小看。
全要素生産率,指生産單位(主要為企業)作為系統中的各個要素的綜合生産率。許多研究都表明,不同類型企業之間競争公平性的提高、壟斷性力量的消除、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民間活力和創新力的釋放,是中短期内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極為重要的途徑。而以更加根本性的創新來提高全要素生産率,需要營造更好的創新環境與創新生态,這也要借助于改革和開放來達成。
二十大報告不但重申“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也重申了“兩個毫不動搖”。下一步,在實際工作中,如何落實公平競争方針政策,會是一項長期性議程,特别是在國家日益重視發展安全,而國有企業又被賦予維護安全職責的情況下,有許多具體事務需要更細化的政策。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二十大報告中關于對外開放這一話題的闡述?
張文魁:改革與開放密切聯系在一起。二十大報告重申,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标準等制度型開放。二十大報告指出,制度型開放将“穩步擴大”。
在國際局勢日益複雜的環境中,擴大制度型開放,表現出一種勇氣。而在未來的具體工作中,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國家技術安全清單管理等制度,也會一步步推進,并會與有關國家出現交集,這方面的開放議程如何穩步開展下去,将需要大量的談判、協調工作。
我國已經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夥伴關系協定(DEPA),應該會有助于這些談判、協調工作。二十大在提到國内大循環的同時,還提出要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而加入有關協定,加強與有關經濟體的協調和合作,有助于提高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也有助于實現二十大報告提出的“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在未來的開放議程中,制度型開放還涉及規制的開放與協調問題。二十大報告把規制與規則、管理、标準的開放并列在一起。規制主要涉及重要産業層面、行業性市場層面,以及與之相關的技術、創新乃至具體産品層面,而不是總量管理層面。
在這方面,不同經濟體之間,特别是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更容易産生摩擦。特别是新興的數字經濟領域和一些重要的數字行業,還可能涉及我國很關心的網絡主權、數據安全等問題。如果規制方面的談判、協調陷入障礙之中,對外開放和全球化發展就會受到影響。當然,規則的開放,則是更深層次的開放。因此,二十大指出的開放方向,需要落實到實際的工作議程中去。
南方周末記者 謝豔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