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福建本地君,一個緻力于傳播福建風土人情以及社會民生的草根作家,希望能得到您們的喜愛與支持。
福建,簡稱“閩”,又叫八閩大地。
那麼,這個“閩”字又有何說道呢?
按現代人從字體結構上的分析,閩字為“蟲在門中”。通俗點說,就是福建人就如門中之蟲,隻有走出家門才能變成龍。此說法結合福建的地理環境以及福建人幾百年來的出洋史,也的确是一種形象的描述,不得不佩服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不過,這隻是一種現代人的理解,其實,“閩”字的由來是有曆史的。
閩字來源于“蛇崇拜”文化
雖說福建在古代是蠻荒之地,但是縱觀福建的曆史,在秦朝以前就有許多古越人居住,而閩字就發源于古越人的部落。
福建在中國東南沿海,山巒疊嶂,空氣潮濕炎熱瘴氣多,蛇蟲鼠蟻滋生。由于許多蛇類都是具有毒性的,富有攻擊性與戰鬥力。因此,古越人就把蛇當成自己的保護神,供奉“蛇圖騰”,以求平安。
蛇圖騰跟閩字的關系
根據相關文字研究,閩字中的“蟲”,原本是一個"虺"字,而虺在古代就是一種蛇類。因此,“閩”字就是來源于古越人家中供奉的蛇圖騰,及其信仰崇拜。
根據《周禮》中記載,秦朝以前在福建一帶共有七個部落以蛇為圖騰,因此也稱為“七閩”。
或許很多人以為福建的“閩”是來自“八閩大地”一說,其實不然。“八閩大地”是自宋朝以後通過福建省各州府的建制而劃分的,甚至在收複台灣後,稱為“九閩”。
相關考證
史料記載考證
對于“蛇崇拜”一說,有着許多文字記載,諸如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便說道:
“閩,東南越,蛇種。”
宋代著名的《太平預覽》一書中還直接地把閩越人說成蛇的傳人:
“閩州越地……皆蛇種。”
曆史文化考證
晉代《搜神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庸嶺下北有巨蛇,長八丈餘,圍一丈,裡俗懼以為神,立廟祀之。”
從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其一,庸嶺指的是福建閩中地區;其二,為蛇立廟祭祀,在晉代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在福建長汀縣西面的羅漢嶺上有一座蛇王宮,它出現的時間,比汀州府建立的時間還要早,當地有個說法叫“沒有汀州府,先有蛇王宮”。到如今,蛇王廟已經廣泛分布于福建地區,成為一種蛇信仰文化的标志。
民俗活動考證
在福建泉州有一種舞蹈叫“拍胸舞”,舞者戴的草箍上都會有蛇頭與蛇信子裝飾。南平樟湖鎮有個蛇王廟,樟湖人民每年都會以蛇王廟為載體,舉行春秋兩祭的“遊蛇燈”和“賽蛇神”活動。
寫在最後
福建是一個古代傳統文化被保留得比較完整的一個地區,“蛇崇拜”延續至今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形态融入到福建人的生活當中。
從古越人“閩中之蟲為蛇”開始,一直到如今民間的各種廟宇,也充分說明了福建人從古至今對信仰的追求。
現代人理解的“閩中之蟲,出門方能成龍”,似乎也有着另外一種意義,那就是福建人“愛拼才會赢”的精神。#福建#
大家怎麼看呢?文/福建本地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