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謀道與謀食,代表了人們的不同追求,分别代表的是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孔子強調,君子重視的是精神境界的道而不是物質世界的食,兩者的價值位階是不同的。
物質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活在世,首先要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不能說追求物質不正确,隻要不損人利己地追求物質的享樂,也沒有什麼不對,而孔子認為,如果隻追求物質的享受,與精神追求來相比是次一個檔次,那隻不過這是人類動物性的本能。
人不能隻是謀食,謀食是經濟動物。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别就在于人是有精神追求的。孟子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人如果隻追求吃得飽,穿得暖,生活安逸,而沒有精神上的追求,就和禽獸沒有區别。人隻有有了精神上的追求,才能由自然屬性上升為社會屬性,成為社會意義上的人。所以,不能把全部的心思用在追求華衣美食上,還要有精神的追求。
強調謀道并不是說就不要謀食了,至少吃飽飯,人才有力氣幹其他的事情。孔子并不否定食對人的重要性,他曾對子路同學開玩笑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人又不是東西,挂在那裡讓人觀賞而不吃不喝?但是,孔子絕對不認同隻為了謀求溫飽而不行大道。
如果不是為了推行大道,孔子在魯國與當權的三桓合作,就能得到高官厚祿,享受不完的榮華富貴,根本不用周遊列國,過颠沛流離的生活;或者投靠某個諸侯國國君,投其所好,靠着自己的一張嘴也要過上好日子。
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不是說人不能吃飽穿暖,過安逸的生活,要緊的是不能志在溫飽,而在滿足了基本的溫飽之後,飲食上不要過分講求色香味俱佳,生活上不能過分安逸。
謀食也不是很容易就能過上安逸的生活,孔子說,“耕也,餒(něi)在其中矣”。餒,餓。耕,耕種,在這裡是與學相對應的一個概念。耕田種地,不一定能夠保證旱澇保收,還可能因為天災而絕收,也會餓肚子。可見,全身心追求物質财富,去從事生産事業,去做生意,不一定就能達到物質的滿足。
“學也,祿在其中矣。”在古人的理解,古代“學而優則仕”,有了職位,公家就會發俸祿,就能養家糊口。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理解,如果學得一身好本領,還有什麼事幹不成。當前,沒有多少知識的人,都是低收入的群體,而高收入階層往往都是高智商的人士,這是學的結果。
專心謀食也可能吃不飽,專心求學也不會餓死。如果隻謀食,不謀道,就是物質豐富,精神饑餓,人們的幸福感會下降,幸福指數并不高;而精神豐足了,簡陋的生活人們也不會覺得特别痛苦。因此,不要把一生的精力都去謀食上,要“憂道不憂貧”,要擔心的是大道不能彰顯的問題。
人生天地間,不專門是為了吃飯,不能隻考慮自己飲食的溫飽問題,隻考慮自己有錢沒錢的問題,隻為生活和生存而打拼,還要留出一點餘裕,努力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讓人生的境界再高一點,讓自己的生命變得豐盈一些。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删)
我讀《論語》之《衛靈公篇》:
【原文】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譯文】孔子說:“君子追求的是關愛他人而不是個人利益。為衣食勞作,也可能挨餓;為社會服務,可能有俸祿。君子擔心的是不能報效社會而不擔心貧窮。”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