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掌握科技主動權

掌握科技主動權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2-24 07:52:50

掌握科技主動權(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

武漢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盛繼亮。

掌握科技主動權(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2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掌握科技主動權(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3

華工科技黨委委員、華工激光總經理鄧家科。

掌握科技主動權(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4

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韓道。

掌握科技主動權(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5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盛建新。本版攝影: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地理信息關乎國家安全,核心技術必須自主可控

□ 長江日報記者劉遠航 呂映雪 通訊員金文傑

“地理信息關乎國家主權安全,核心技術必須自主可控。”首場“武漢這十年”系列形勢政策報告會現場連線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他介紹了位于武漢大學的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瞄準國家需求,重點解決測繪導航定位、衛星遙感和地理信息方面“卡脖子”技術難題。

打破技術封鎖,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

“衛星如同高精度眼睛,俯瞰地球。”李德仁介紹,該實驗室參與了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他們研究出中國第一個地基增強系統、第一個低軌衛星導航增強系統和室内外一體化亞米級手機導航定位系統,精度達到GPS同等水平,實現厘米級實時高精度導航定位服務。

李德仁說,經過這十年的努力,三代地理信息系統國産軟件研制成功。十年前衛星遙感影像85%依賴進口,現在85%的衛星遙感影像已自給自足。

“發展測繪、導航、地理信息技術,不僅是國防建設的需要,也是服務經濟發展、服務社會民生的需要。比如預估洪水、旱災等自然災害,實現小時級預報;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等。”李德仁說。

誕生于實驗室的“新星”,借鑒了智能手機設計模式

“珞珈三号是世界上第一顆能用手機APP操控的互聯網高分辨率智能衛星。”視頻連線中,李德仁特别介紹了這顆誕生于實驗室的“新星”。

珞珈三号是新一代智能測繪遙感科學試驗衛星,用于驗證遙感數據實時獲取、智能處理、壓縮傳輸等關鍵科學問題,探索天基空間網絡遙感信息服務新模式。李德仁說,這顆衛星借鑒了智能手機設計模式,用戶隻需要向衛星發送目标點經緯度、數傳窗口等信息,衛星可以自主完成成像任務規劃、影像獲取、在軌處理、圖像下傳等,向個人用戶手機終端提供端到端近實時影像信息服務。

李德仁表示,推進建設空天導航、通信、遙感整體集成的信息智能服務系統,能夠滿足我國社會各行各業特别是智慧農業、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海陸運輸等行業的需要。

希望武漢抓住“特長”,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智能汽車

談及武漢未來發展,李德仁說:“武漢科教資源豐富、交通發達、區位優勢明顯,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長’,催生更多有特色的新技術、新産業,大力支持智慧交通、智能汽車的發展。”

“我們将本着對國家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态度,堅持自主、獨立、可控,立足湖北武漢,繼續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李德仁說。

■ 華工科技黨委委員、華工激光總經理鄧家科:

讓更多中國企業用得起高精尖工業基礎裝備

□ 長江日報記者劉遠航 通訊員胡昕

“華工科技其實有很多的機會去投資房地産、金融,掙快錢,但20多年來我們一直秉持‘代表國家競争力,具備國際競争力’的初心,紮根實體經濟,心無旁骛推進高科技國産化。”華工科技黨委委員、華工激光總經理鄧家科在首場形勢政策報告會上說。

“華工科技對中國激光産業最大的貢獻,一是在于率先探索激光的工業化應用,二是率先推進核心部件的國産化。”鄧家科舉例說,十年前,公司從海外采購一台萬瓦光纖激光器,售價是800多萬;今天,核心部件全部國産化後的萬瓦級光纖激光切割機售價不到200萬元。

鄧家科表示,不僅僅是光纖激光器,在工業強基、高端光芯片、激光裝備等領域,華工科技通過裝備國産化、突破核心技術等方式,讓更多的中國企業能用得起高精尖的工業基礎裝備。

“十年前,華工科技認識到,企業的競争不僅僅是人才的競争、産品的競争,還有産業鍊的競争。”鄧家科介紹,2012年,公司牽頭成立國家激光加工産業創新戰略聯盟。近年來,華工科技聯合聯盟單位在内的百餘家上下遊單位承擔了國家、省級重點項目28個,推動示範應用和産業化發展,有力提升了核心部件、裝備的國産化替代率。

華工科技以下屬投資平台為依托,鍛造産業鍊優質合作夥伴,通過輸送優秀管理人員、初創期産品包銷等方式,培育出銳科激光等掌握核心技術的創新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還帶動市内600多家上下遊企業協同并進,市内配套率達70%。

“發展無止境,突破無止境,對于華工科技來說,沿着這十年來不懈奮鬥開辟的航向,着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奮力為光電子信息産業發展持續貢獻戰略力量,這不是選答題,而是屬于我們的必答題。”鄧家科說。

■ 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韓道:

創新體制機制讓科研成果和市場實現有效對接

□ 長江日報記者劉遠航 通訊員宋志輝

“在科研界,基礎研究被比喻為‘頂天’,成果轉化被比喻為‘立地’。兩者間的關鍵一步如何打通,體制機制創新是重要手段,也是我們十年堅持的發展主線。”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韓道在報告會上說。

推進體制機制改革,釋放政策紅利,彙聚科技産能,“武漢勇于第一個吃螃蟹”:2012年,武漢發布“黃金十條”,在全國率先提出科技成果轉化收益70%歸研發團隊,第一筆大單就由該院完成;2013年,該院成功推動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系統(MOST)知識産權組以1000萬元價格挂牌交易,成為部屬高校挂牌轉化科技成果首個案例。在此基礎上,該院探索出一條合法可行的高校知識産權轉化路徑。

2019年,針對實踐中發現的創新成果産權保護不到位導緻“轉不好”等問題,該院通過重構創新鍊,将知識産權為代表的服務體系逐漸覆蓋創新全鍊條,推動高端裝備、先進電子材料、核心芯片等成功轉化和産業化,提升我國半導體行業的國産化率和自主可控的底氣。

“未來,成果轉化将不再是‘一錘子買賣’,技術要素的來源将覆蓋全球。因此要在技術要素不斷流動、配置的過程中,将優秀成果打撈上岸,快速形成符合區域産業需求的高質量供給。”韓道說。

為了建設專業化服務體系,該院打造技術經理人團隊、專業工程師團隊,推動“卡脖子”技術快速轉化,與近十家央企上市公司開展場景合作,并搭建11個共性技術服務平台,運營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重要創新基礎設施。

“通過工研院,很多沉睡的科研成果和市場實現有效對接。”韓道說,目前,該院已培育出200餘家、總估值超百億規模的“光芯屏智”企業群,其中一半項目來自高校、科研院所。

“投身科技成果轉化領域這些年來,我們從未忘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未來,工研院将始終逐光而行,與武漢共生長。”韓道說。

■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盛建新:

建設國家科創中心是武漢打造新時代英雄城市重大機遇

□ 長江日報記者呂映雪

“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國家區域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重要支撐,是武漢打造新時代英雄城市的重大機遇。”報告會現場,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盛建新現場進行了“國家科創中心:武漢的新機遇與新使命”主題演講。

“未來十年,創新将成為武漢發展的主旋律,将為城市發展帶來根本性改變。”盛建新說,我們可以期待——

武漢的原始創新策源能力将實現大幅跨越。圍繞原始創新策源地的打造,推動建設東湖科學城、國家實驗室及實驗室基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醫學中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

武漢在全球的産業競争力将實現快速提升。圍繞打造世界級産業創新高地,武漢将聚焦聚力光電子信息、先進制造、大健康、數字經濟,沖擊萬億目标,打造一批“萬億級”創新型産業集群;

武漢在全國區域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将更加突顯。圍繞武漢打造内陸開放融合創新高地,國家将支持武漢引領構建長江中遊城市群協同創新共同體,加快科技型境外經貿合作區、國際科技園區、國家科技合作平台的“布點組網”;

武漢在長江生态治理與綠色發展模式上将率先突破。武漢将開展長江經濟帶共保聯治科技攻關,建設長江大保護創新示範區、碳達峰碳中和先行區、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開展國家産業綠色改造試點示範。

“當前,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已經步入快車道,堅信武漢一定能扛起新一輪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使命,全面提升在湖北和中部地區的引領帶動作用,為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貢獻更多武漢力量。”盛建新說。

來源: 長江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