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湖北重啟 ‘抖’來助力”大型直播帶貨活動,農業農村部挂職恩施州委常委、副州長李岩(左一)走進直播間,向網友推介恩施土特産。
鹹豐縣小村鄉田壩村,苗族女孩白菊(右)在自家的茶園裡陪母親楊翠華采摘春茶。小村鄉是恩施州的重點産茶鄉,茶葉面積達4萬多畝,人均茶葉收入超過1萬元。 (李維君 攝)
陶傳江(右二)與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領導專家一起,在恩施市新塘鄉泰山廟,調查黃連種植基地病蟲害發生情況。
農業農村部第十二批扶貧聯絡組,為恩施募集大批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等防疫物資。
農業農村部第十二批扶貧聯絡組全體成員在恩施市龍鳳壩鎮龍馬村。
1986年,農業農村部開始定點幫扶恩施州。34年來,農業農村部先後向恩施輸送26批126名優秀挂職幹部,共支持恩施州農業項目400餘個,總投資近50億元,茶葉、土豆、蔬菜、藥材、畜産品等山區特色農業産業不斷深化調整,農業發展質效全面提升。2019年,恩施州整體脫貧摘帽。
2018年4月26日,農業農村部在恩施州召開了定點扶貧座談會,部長韓長賦作出“不脫貧不脫鈎,脫了貧不摘鈎,脫了貧也幫扶”的莊嚴承諾。農業農村部第十二批扶貧聯絡組(以下簡稱聯絡組)同一天來到恩施。
這三年,是脫貧攻堅沖刺的收官階段,也是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聯絡組6名成員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與恩施州廣大黨員幹部群衆一道,抗貧抗疫抗洪,用心血和汗水推動恩施州扶貧特色産業走上了發展快車道。
來了就是恩施人
今年4月18日,恩施州直播帶貨專場在抖音平台舉行,農業農村部挂職恩施州委常委、副州長李岩走進直播間。
“恩施玉露、來鳳藤茶、富硒大米、恩施蜂蜜……”連續11小時直播,李岩如數家珍,向廣大網友推介各種恩施特産。現場,他還與著名歌手楊坤連線,為産品銷售搖旗呐喊。吸引百餘萬網友觀看,下單額超過300萬元。
為助推恩施全面複工複産,李岩連續5次走進直播間,開啟“州長帶貨”模式,一場場直播讓網友大呼“過瘾”,不斷為恩施農産品點贊刷單。
疫情發生後,聯絡組迅速發動國内外多方力量,為恩施捐贈大批口罩、防護服、手套、護目鏡、消毒液等防疫物資。2月,李岩協調30噸消毒液運抵恩施, 陶傳江和植保(中國)協會的同事從海外搶購了18488隻醫用外科專業口罩,為了快速運回恩施,協調駐外使館、海關、物流公司、慈善總會。
助力疫後重振,李岩、杜建斌、連慶三人化身“帶貨人”,先後七次參加“縣市長請您喝春茶”“中國荊楚味”“湖北農産品”“湖北重啟 ‘抖’來助力”“湖北優煊 ‘抖’來下單”“一紅一綠 香飄世界”等直播活動,直接帶動農産品銷售近2000萬元。
這份感情,源于内心的真摯流露。從2018年4月26日走下飛機的那一刻起,李岩、陶傳江、杜建斌、連慶、劉福江、王斯烈等6名聯絡組成員便貼上了“恩施人”的标簽:把恩施當家鄉,把貧困戶當親人。
正值戰疫關鍵時刻,李岩的嶽母在北京去世,他含淚在恩施堅守;挂任恩施州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的陶傳江,迅速投身特色産業發展、招商引資、宣傳推介,充分發動老師、同學、朋友、家人,一起助力脫貧攻堅;挂職來鳳縣副縣長的杜建斌,在調研中藥材基地的路上跌下石坎,兩臂被荊棘挂的鮮血直流,卻毫不在意;挂職鹹豐縣政府副縣長的連慶克服暈車困難,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挂職鹹豐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的王斯烈為了安心扶貧,将老婆孩子送回了東北老家;挂任來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的劉福江,無法照顧老婆和剛出生的孩子……
舍小家為大家,面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6人毫無怨言,每天加班加點,用腳步丈量着脫貧的距離。他們用真心扶真貧,講奉獻講作為,用實際行動落實農業農村部黨組提出的“思想入位、工作入位、感情入位”的要求和農業農村部關于定點扶貧工作的安排部署。
合力“釀制”甜蜜事業
今年5月23日,周六。聯絡組組長李岩來到來鳳尚風寨種蜂繁育基地調研,發現有8名主播正在直播賣蜂蜜、蜂王。
在她們旁邊,10多名工人正在将蜂王裝進一個個長方形的“盒子”裡,每個邊各有2個透氣孔。“這是專業的‘王籠’,每個隻能放一隻蜂王。”工作人員介紹,盒子中還會放入6-15隻陪嫁蜂,在郵寄路途中飼喂蜂王,保證蜂王的存活率。
“今年雖然遭受了疫情,但産品供不應求。”尚風寨負責人姚俊坦言,在聯絡組和中國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蜂王培育取得了顯著效果,今年僅蜂王銷售就達到了數百萬元,成為産業新的增長點。
據介紹,蜂王培育從選育良種開始,在衆多蜂群中挑選具有突出優點的蜂群作為種群,再從種群中挑出小幼蟲,人工培育成蜂王。
如今,蜂蜜産業已成為恩施州新的“甜蜜”産業。它的成型和發展,得益于聯絡組的到來。
抵達恩施後,聯絡組針對恩施實際情況,認真研究了産業發展。在走訪了多個鄉鎮後,看中了蜂蜜産業。
恩施州具有悠久的養蜂傳統,綿延的武陵山漫山的野花為中蜂提供了豐富的蜜源。養蜂不占耕地,不需要多少勞動力,緻富快,當年見效,具有發展綠色産業的基礎。
不過,當地蜂農仍以傳統土法飼養中蜂,産量忽高忽低,質量參差不齊,大多都零零散散地賣給了過路的遊客,或者自用送人,沒有加工、沒有質控,更沒有規模。
聯絡組決定在中蜂産業上尋找突破口,打造一個産業樣闆。
聯絡組請來了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的專家團隊,對全州蜂産業現狀全面調查摸底;從頂層設計入手,組織編制了《恩施州蜂業發展規劃(2019-2023年)》,合理布局,科學制定發展目标,明确發展路徑。推動成立了恩施州中蜂産業發展領導小組、州蜂産業協會,提升産業的組織化程度。
在農業農村部的支持下,來鳳獲得了300萬元中蜂養殖專項經費,返鄉創業者姚俊建成了覆蓋武陵山區的中蜂良種繁育基地,建立了标準化的蜂蜜加工共享車間,年加工能力達到1600噸,可以帶動周邊8個鄉鎮養蜂。在他們的努力下,原蜜貼上了規範的标簽,通過了SC認證,拿到了進軍超市、電商平台的“準入證”。
為了推動中蜂産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聯絡組組織制定了恩施州蜂産品的地方标準,注冊“恩施山花蜜”品牌商标,起草《中蜂保護區的指導意見》。
農戶們看到了養殖中蜂的美好前景,紛紛加入進來。來鳳縣尚風寨養蜂合作社技術培訓班異常火爆,種蜂銷售勢頭空前,一大批養蜂能手脫穎而出。養殖規模從不足2萬群發展到4萬多群。恩施蜂蜜走出大山,遠銷多個大中城市,逐漸被全國消費者認可。今年9月,全州中蜂養殖現場會在來鳳召開。
“今年蜂群産量翻了一番,多收了2萬元。”尚風寨種蜂繁育基地的一位老蜂農高興地說,“養了一輩子蜂,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有信心。”
推動來鳳藤茶浴火重生
今年10月,來鳳金祈藤茶有限公司的牙膏生産線産出第一盒藤茶牙膏,宣告藤茶深加工邁出了突破性一步,杜建斌也深深的松了一口氣。
作為主導産業,來鳳縣藤茶種植面積最高峰接近10萬畝,約占全國種植面積的一半,擁有全國最大的藤茶種植和加工基地,年産量最高達3000噸左右。但随着茶葉市場競争加劇,産業發展舉步維艱。
到來鳳後,杜建斌把纾解藤茶産業困境當做自己的頭等大事,經過深入調研分析,發現全縣藤茶加工企業近30家,規模普遍偏小,産品銷售定位不清晰。産品開發普遍以初級加工為主,産業鍊條短、産品增值少。
他和聯絡組提出了生産标準化、差異化市場營銷的新發展思路。即在生産加工上,全面提升藤茶生産過程、産品質量的标準化程度,做到全程标準化生産;在銷售上,改變長期以來與傳統茶葉争奪市場的思路,突出藤茶藥食兼用的特點,充分挖掘藤茶健康功效,走差異化發展新路子。
杜建斌和劉福江請來了行業專家,規範藤茶采摘、加工、包裝等各個環節,建立來鳳藤茶質量标準體系;争取農業農村部政策扶持,建立了藤茶質量可追溯系統;搭建來鳳縣藤茶交易平台,撮合交易,為采購商提供可信賴的交易渠道。
來鳳藤茶協會負責人表示,通過專家評定産品等級和指導價,借助公開平台交易,讓經銷商和消費者吃了定心丸,形成了優質優價機制,不僅規範了市場,也激勵加工廠提升茶葉加工質量。
聯絡組還組織藤茶企業參加中國茶博會等展會10餘次,推動國家發改委在消費扶貧倡議中把來鳳藤茶作為重點産品予以推介。支持企業在抖音、今日頭條等平台上推介藤茶,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間,通過直播帶貨銷售藤茶100多萬元。利用農業農村部平台優勢,協調貴州茶葉交易所上線藤茶交易,與百姓健康大舞台建立銷售渠道戰略合作。
經過三年努力,來鳳藤茶産業重新走上了穩步發展之路。截至9月底,全縣藤茶銷售量達20萬斤、銷售額5000多萬元,藤茶産業實現逆勢上揚。
破解“華中藥庫”生産難題
走進中國黃連第一鎮——利川市建南鎮,映入眼簾的是漫山遍野的黃連。據統計,該鎮黃連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
在大道角村,村民黃學豪興奮地指着一畝試驗田說:“今年用上了中藥材專用的新藥,家裡種的幾畝黃連沒有出現死亡等問題,産量要提高一大截,品質也好很多,能多收入一兩萬塊錢。”
近幾年,黃連、大黃等中藥材病蟲害日趨嚴重,他和村民們憑借經驗打農藥,效果往往不好,也對産品質量安全帶來潛在風險。
恩施州是全國中藥材主産區,中藥材品種達2258種,享有 “植物王國”和“華中藥庫”的美譽。其中,木本、草本等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40萬畝,是全省最大的中藥材基地、全國九大商品藥材供應基地之一。
中藥材的病蟲害問題,引起了陶傳江的高度重視。他發現,這麼多年我國僅在10多種藥用植物中有登記農藥産品。
為解決這一問題,陶傳江馬上向農業農村部彙報,得到種植業司和農藥檢定所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一批批頂尖專家來了,專項經費到了,龍頭企業行動了。病蟲害調查研究、綠色藥劑研制、登記試驗、示範推廣、風險評估緊張有序地展開。兩年時間,5個農藥産品在19種中藥材上登記申請陸續獲批,為全國中藥材用藥登記開了先河、成為典範。
據悉,5個農藥産品重點在恩施及周邊地區開展黃連、大黃、百合等中藥材病蟲害防治試驗示範,現已試驗示範1000多畝、參與種植戶3000多戶,推廣面積達1萬多畝,挽回經濟損失1000多萬元。
助力“唐崖”茶走向世界
今年4月29日,鹹豐唐崖茶市正式開市。一排排嶄新的門面,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品牌,掀開了鹹豐茶葉交易的新帷幕。
鹹豐是産茶大縣,茶葉種植面積27.4萬畝,但一直沒有專業的茶葉購銷交易市場。
“每天翻山越嶺,輾轉在大山之間,遇到雨雪冰災,心都提到嗓子上了。”一位浙江茶商感歎,有了唐崖茶市,農戶、合作社和茶商就有了集中交易的地方,不但價格公開透明,而且可以貨比三家,各大品牌比拼茶藝,提升了鹹豐茶葉的知名度。
唐崖茶市的開設,農業農村部挂職幹部連慶和王斯烈發揮了重大作用。2018年,聯絡組調研發現,該縣茶葉産量雖大,但存在技術不高、銷售不暢、品牌不響等問題,需要提檔升級。
為了進一步擴大銷路和提升品牌知名度,王斯烈組織縣内茶葉協會、8家茶企代表赴安徽等地考察,與蕪湖茶葉批發市場開展深度合作。連慶多方籌措項目建設資金、召開茶企動員會、協調當地市政消防城建等部門審批、督導工程建設進度等,最終推動了鹹豐唐崖茶市落地,吸引了近40家大大小小的茶葉企業進駐。今年疫情和春茶産銷的關鍵時期,聯絡組會同東西部扶貧協作杭州市餘杭區整合項目資金,幫助鹹豐開通了到浙江的茶葉運輸專線,累計銷售春茶200餘噸,貨值過億元。
在農業農村部和聯絡組的大力支持下,“唐崖茶”成功通過國家農産品地理标志保護認證,“唐崖紅”“唐崖烏龍茶”等30餘款産品先後榮獲各類交易會金獎、暢銷産品獎等,“唐崖”品牌價值達到2億元,美譽度進一步顯現。
為提升茶葉質量,為品牌和市場保駕護航,農業農村部安排了茶葉生産關鍵技術升級、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和茶樹育繁推一體化等一批支持項目,提升了全縣茶葉産業鍊均衡發展水平。
連慶和王斯烈邀請國家茶葉産業技術體系、中國農科院茶葉所、湖北農科院果茶所、恩施州農科院等科研單位的茶葉專家,在鹹豐進行茶葉品種選育與改良、新技術應用推廣、生産加工規程和“唐崖茶”标準的制修訂等,3年累計培訓茶葉技術人員和經營主體帶頭人1000多人次、茶農年均超過6000人次,打造了縣鄉村三級聯動的技術指導服務隊伍。
通過努力,鹹豐茶葉總産值從2016年的11.7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5億元,遠超縣内其它主導産業同期規模增長水平。茶葉産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2.8萬戶近9萬人,茶葉畝平均帶動增收6700餘元。
幫扶成效
三年來,扶貧聯絡組為恩施州協調農業項目100餘個,總資金超過6億元。
三年來,扶貧聯絡組組織開展農藥技術培訓108期,培訓各類涉農技術人才5570人;邀請140餘批次760餘人次技術專家到恩施實地調研指導。
三年來,扶貧聯絡組搭建産銷對接平台,組織參加産銷對接活動30餘場次,現場銷售及簽約訂單總金額超30億元。
三年來,扶貧聯絡組積極打造恩施州特色農産品品牌,協助恩施州成功申報“恩施硒茶”“恩施土豆”“鹹豐唐崖茶”等國家地理标志産品,恩施州農産品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
三年來,扶貧聯絡組積極引進國内龍頭企業帶動全産業鍊發展,順豐集團與恩施州簽署合作備忘錄,計劃投資28億元的紅太陽集團富硒農産品産業園項目落戶恩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