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昆山市周莊鎮鄉村振興講習所

昆山市周莊鎮鄉村振興講習所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02 11:13:12

昆山市周莊鎮鄉村振興講習所?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昆山市周莊鎮鄉村振興講習所?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昆山市周莊鎮鄉村振興講習所(江蘇百村調研㊱)1

昆山市周莊鎮鄉村振興講習所

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關鍵詞:#生活富裕#

長雲村,蘇州昆山錦溪鎮最北端一處美麗富饒的小鄉村。村如其名,溫潤靜好。

10年前,村裡70%以上的勞動力選擇去上海務工,原本肥沃的良田成片荒蕪,“好田好景”的水鄉淪落成無人管、無人賞的“空心村”。近年來,村裡創新建設“合作農場”,樹立起“種糧光榮,種糧緻富”的新風尚。如今,長雲村成為江蘇省農業高效示範基地,村民純收入從10年前的2萬元增至4萬多元,闖出了一條純農業村的“逆襲之路”。

“新農人”:

新“稻”路帶來“一田多收”

傍晚時分,晚霞映染,瞬間拉近了稻田與天空的距離。遠處,雲朵從橘色的霞光裡浮現,近處,一群麻鴨從青青稻禾中探出腦袋。農田管理人員楊金毛來到稻田邊,準時“發糧”。他一手拎着糧筒,一手撒出一把小麥,立刻引來一群麻鴨,“喳喳喳”撲棱翅膀,聞“香”而來,稻田裡激起一片清涼的水花。

這是楊金毛辛勤耕作一天最享受的時刻。“稻田能養肥鴨子,鴨子也能治愈稻子。”他打開了話匣子,水稻田裡養鴨子,等于“一田多收”。幾年前,長雲村開始嘗試“稻鴨共作”的種養模式:鴨子屬于雜食動物,除了每天吃一把“投喂”的小麥外,還會“自主”在稻田裡找雜草和害蟲吃,有它們的“幫忙”,稻子也不需要使用除草劑和農藥了。而肉質緊實、飼料天然的麻鴨,能賣出一隻近百元的好價錢。

生态、經濟“兩本賬”,楊金毛怎麼算都覺得“賺到了”:“全村2200畝地,每畝地能出700斤大米,好的時候,大米能賣到每斤4元多,每畝收成能有3000元左右。另外,每畝地投放15隻鴨,按照每隻100元的價格,每年養鴨又為村裡帶來近30萬元的收入。而且,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環境、綠色生态的種養模式,我們成功申請到品牌專利‘和美長雲’,将村裡的大米、農産品銷往各地。”

田美、水美、景美、人更美的“和美長雲”,近年來引來不少食客常來訂購長雲大米和麻鴨,帶動了當地旅遊業、服務業的發展,也讓楊金毛有了新的期待,“如今食客成遊客,但我還想遊客能成‘回頭客’。”他建議相關部門能指導村裡培養、打造一支過硬的“專業團隊”,全面規劃、建設、運營長雲“鄉村遊”項目,将其嵌入蘇州、上海等城市的“全域遊黃金線”之中。

村幹部:

雙腿帶泥 尋到“富民密碼”

“因為距離上海近,村民出去打工的多,村内2200畝耕地,一大半變成了魚蝦蟹塘,而且轉租轉包的情況很普遍。”長雲村黨總支書記於家金回憶,10年前,長雲村集體經濟收入在全鎮各村中墊底,是昆山為數不多的“薄弱村”。

如何扭轉這一落後局面?於家金上任後,把頭等大事放在“重整土地”上。2012年起,村“兩委”以退為進,3年内向近100多家養殖戶和農業大戶收回魚塘和農田資源,對2200畝地實行統一管理。

為了激活“發展潛能”,找到“富民密碼”,於家金沒有“急于求成”,而是一點一滴打基礎,首先開展基本農田标準化改造。全村進行土地平整、道路硬化、灌渠修築、電灌站建設等,田容田貌“重煥新顔”;其次,緊盯生态,全村增加了彩色稻田、稻田養蟹養鴨生态共作、農耕文化體驗、采摘觀光等項目;此外,村“兩委”帶頭下地,與村民們共同勞動、共商農事、共話家常。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發展農業快不了,但它會給每一個‘雙腳帶泥’的耕耘者以收獲。”於家金笑言,自己最驕傲的一個身份其實是“農機手”。他從20歲開始種地,大半輩子都在田裡。有時候,上午在田裡揮鋤,下午夾着文件袋去鎮上開會,常常來不及換鞋,帶着一腳泥踏進會議室。於家金深有感觸道,激勵村民投身農田,村幹部的任何鼓勁引導都不如“帶頭幹”,“我今年也60歲了,從早6點到晚6點下田,一點問題沒有。”

“有想法、能幹活”,提起於家金,村民們打心底裡佩服和信任。近年來,在村幹部的帶領下,長雲村的“合作農場”越來越紅火,創新建立了“包工包産”的工作機制,通過實行“包工定産,核算成本,超産獎勵,減産賠本,分組承包,劃組包幹”運作經營機制,探索出獨具特色的“農業合作”模式:在農地股份合作社基礎上,實行入股農戶共同參與,發展以村集體經營為主體的合作農場,讓更多人有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目前村裡有4名持證的新型職業農民,他們能夠熟練駕駛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等農業機械,并在大棚種草莓、葡萄等瓜果,供遊客采摘。2012年,長雲村村集體收入為269萬元,如今增至近900萬元,土地流轉金額也從700元/畝增至現在的1200元/畝。

“原住民”:

共治共享建設“和美長雲”

“和腰包一起鼓起來的,是大家的精氣神。以前地荒人散,如今地肥人勤。”65歲的村民王見林對長雲村的變化滿心歡喜。

作為一名老黨員,王見林發揮“夕陽紅”力量,組織了一支環境志願服務隊,引導村民們積極踐行垃圾分類,助力“和美長雲”建設。“我們10多個人,每天義務在村莊垃圾分類站點‘站崗’,輔導村民們按照類别投放垃圾,現在大家都感受到‘變廢為寶’的意義了。”王見林自豪地介紹,村裡建設的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站,可将生活垃圾轉換成堆肥運到合作社農場使用,形成良性循環。現在長雲村每天生活垃圾量在1.5噸左右,可以滿足30畝稻田的堆肥需要。

清新的空氣、肥沃的田野、整潔的村容……和王見林一樣,更多村民對生活富裕的追求,已不局限在“收入”上。如今,長雲村推行人居環境“星級戶”評選,月度之星可以收到20斤“長雲大米”作為獎勵,如果評上年度之星,最多可獲8000元獎勵。包括王見林在内的老黨員、老鄉賢作為監督員和評委,對村内環境衛生進行常态化監督,發現一起整改一起,做到“自治、德治、法治”融合,“和美長雲”的美名越傳越遠。

【專家點評】

南京林業大學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高強:

實現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标。發展生态農業不僅是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和促進農民增收緻富的關鍵舉措,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近些年來,以“稻鴨共作”為代表的生态農業發展模式,因其突出的經濟效益和生态效益,越來越受到廣大農村的青睐。昆山市錦溪鎮長雲村通過發展“稻鴨共作”模式,提升了農業的生态價值,還實現了“一田多收”,讓普通稻田變成“緻富田”;在此基礎上,長雲村形成“新農人”引領“美麗經濟”、村幹部破解“富民密碼”、“原住民”主動“共治共享”的富裕生活新局面。這種發展模式契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和共同富裕目标追求,是“三農”領域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探索。

江蘇百村聯合調研組(調研組成員包括新華日報社 記者 顧雷鳴 杭春燕 吳瓊 王夢然 王建朋 顔穎,省委研究室 葉紹芳 儲勝金,省農業農村廳 李明 朱斌)

視頻團隊:交彙點新聞(王悅謀 王子傑 餘勤雍 趙宇 周天琦 高鑫 王昊晨 唐澄)

編輯: 紀樹霞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