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elizabeth藝術欣賞

elizabeth藝術欣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1 11:12:58

西方現代藝術

elizabeth藝術欣賞(西方現代藝術)1

西方現代藝術如同是一座大廈,由各種不同類型的風格組合而成,建造這所大廈的原理,是科學、理性和文化。世界的西方由于其高速的發展它所孕育的西方文化是現代文化精美的外衣,并且西方文化有機地整體地影響着現代藝術。

現代美術的産生和發展是沿着必然規律進行的,西方藝術自遠古産生時就注重實用、物質性的表現,經曆不同時代的發展和完善,到歐洲文藝複興時期已達高峰。繪畫自産生起就以為别人服務為宗旨,原始社會為實用,後來為神、為人的生活、為政治鬥争而服務。西方藝術家宣稱他們不再為誰而服務,藝術就是為了完善藝術自身而獨立存在。因此藝術的價值觀與傳統決裂了。所有這一切都是随着社會發展、思潮的演變,緩慢的由量變到質變的。

西方現代藝術從它開始的那天起,藝術的目的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藝術目的是再現客觀自然的世界。而現代藝術是表現藝術家們對客觀世界的感受。這種表現,體現在從客觀的外部世界轉向了藝術的内部和藝術本身。并且到了20世紀60-70年代,整個西方的現代藝術就是一種視覺、知覺和語彙标示系統的演變和進化的過程。它以現代主義為主流,不間斷地完成了藝術内部的革命。并逐漸純化了藝術内部的語言過程。而每一種藝術形式語言的變革又都在暗示着潛在性動機的沖動。通俗地講,它就是藝術家幹預藝術準則所做出的運動。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法國著名畫家,是後期印象派的主将,從19世紀末便被推崇為“新藝術之父”,作為現代藝術的先驅,西方現代畫家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或“現代繪畫之父”。他對物體體積感的追求和表現,為“立體派”開啟了不少思路,其獨特的主觀色彩大大區别于強調客觀色彩感覺的大部分畫家。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并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現已擠身于全球最具名、廣為人知與昂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産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他的父親是個美術教師,又曾在美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

elizabeth藝術欣賞(西方現代藝術)2

藝術家并不是叛逆者。他中是按照美的法則,在單一中求差異,固定中求變化,因而不知不覺地總是要同既成的現實發生沖突。這沖突也就是他的傾向性。情感的評價性質決定了情感必然有傾向性。沒有真實情感的藝術作品決不是沒有傾向性的藝術作品,而是非藝術作品。傾向性作為情感的特質,是包含在藝術的本性之中的東西,而不是可供藝術家選擇的多種方案之一。當藝術家從事創作的時候,他已經在贊成或者反對什麼了。在這個意義上藝術創作也是一種社會行為。這種行為将對曆史的進程産生作用。藝術家未必自覺到這一點,當他不自覺的時候,并不是他的創作就是無意識的。情感作為一種本能的直覺的評價是無意識的生命活動。而把情感轉化為可以視聽的表現性形式的活動卻是有意識的活動。至于這種活動及其結果在此時此地将要産生何等樣的社會效果,藝術家有時知道有時不知道,有時他自以為知道而實際上不知道。這種不知道的情況,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不自覺。不論是否自覺,成為藝術家,就意味着不再是曆史進程的旁觀者,而是由于把感性批判精神注入現實而參與對曆史進步起推動作用的創造者了。

西方現代藝術,無論是哪一個流派或哪一位藝術家個體,他們任何一種藝術風格,無論其作品特征有多麼頑強,形式有多麼獨特,其本質在藝術上都是隻有兩個字,那就是“表現”。由表現帶出郵内容,帶出了精神。說到底,表現是現代藝術家們自我确立中心的一種方式;表現藝術家們對自我意識價值體現的一種肯定。因此,表現的性質,也就成了現代藝術的總的本質。這種本質體現在每一位現代藝術家都認為他們在創造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

elizabeth藝術欣賞(西方現代藝術)3

西方現代藝術中各流派之間,各現象之間常常有着根本的絕對沖突,也就是如果接受這一種藝術,就是以否定另一種藝術為前提的,不可兩全。所以對西方現代藝術史的整體叙述包括了對互為排斥,互為抵消的不同現象的解釋。這些解釋并列在一起往往是互相矛盾的,那不是研究者的疏忽,而是一種事實,這就必須運用"不理解原則"。在此原則,由于研究者的自我立場,也會不可避免地誤解、主動誤取和不理解自己叙述的對象。盡管我們對曆史和科學充滿信心,但是曆史一旦為人所解釋,就帶有作者的私見,所以人們需要同一專題的不同的曆史,而且不斷重寫曆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