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9回:“獲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吾與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無冤,何故害我?”
這可能是本成語的一個出處。當然,還有其他出處。
共情是個體感知或想象其他個體的情感,并部分體驗到其他個體感受的心理過程。利他指以增加其他個體的福利為最終目标的動機。共情起源于動物的親代養育行為,其神經基礎來源于古老的情感系統。共情從動物低水平的情緒感染逐漸進化到同情關注以及觀點采擇共情。共情具有良好的環境适應性。
共情是動物的一種本能。譬如看到一個同類的傷亡,心裡會有強烈的悲傷。這是動物的本能。當然,老鷹看到兔子的死亡或者蛇看到田鼠的死亡,不會有這種悲傷,因為後者是前者的食物。
共情屬于無意識的同步效應,這對于無法用語言溝通的動物來說,非常有助于整個群體的協調運作,共情的生物學基礎早在一億年前就已經具備了,又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成為今天的樣子,很多動物都具有共情能力。
我們常常以為人性是自私的,但是我們拿極端的戰争來看,即使是敵方的軍人戰死,那麼我方軍人也會産生嚴重的心理創傷。
這不是因為他們曾經死裡逃生,而是因為目睹了大量同類的慘死,出于共情的天性,會為對方的傷亡感到痛苦,如果把人看成是極端自私的生物,無法解釋這種現象。
雖然我們的基因自私,但物種演化的驅動力和個體實際行動的驅動力是有區别的,人類隻有兩種驅動力,貪婪和恐懼。
我們演化出共情和幫助别人的天性,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好處,因為自己幫助的親人和夥伴也會在将來用同樣的方式幫助我們,這種互幫互助久而久之,對整個物種是有利的,共情的天賦也就這樣被保留了下來。
然而,随着社會的進化,我們人類仿佛看到了新的物種。
疫情肆虐,有人看到了同類在悲慘地死去心裡萬分難過。有人在其中看到了陰謀詭計,有人更是看到了光明的力量和英明偉大。
洪水肆虐,村莊被吞沒村民被迫離開家園。記者們卻通過高超的攝影技術,拍攝出來雲霧缭繞的仙境,更使用諸如水域面積擴大等詞來代替洪水肆虐的字樣。
動物對遭受災難的同類尚且有同情之心,難道21世紀的人類,還不如動物了?
不由得對達爾文的進化論産生深深的懷疑,同時,也相信,人類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地球上。應該是多次被自己滅絕然後再次進化的一個物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