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期,科舉還不是很規範,一科也就錄取幾十個人。
說到底,那時候的讀書人對這個新生事物都不大感興趣,更多的人還在走求人推薦的路子,如果你想為人民服務了,就寫幾首詩,送給領導,領導覺得小夥子寫得不錯,既歌頌了祖國的大好形勢,又抒發了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就會給你安排個工作,像李白、杜甫這幾位頂級大詩人都這麼幹過,寫的詩都肉麻得不得了,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
現在看來這種做法有點走後門,但在當時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将它發揮到極緻的,還要算我們的另一位頂級大詩人——王維。
相比李白、杜甫這兩位大憤青,王維同學就顯得乖巧多了。小王不光詩寫得好,琴彈得也非常棒,再加上人長得帥,舉止談吐都溫文儒雅,還不到20歲就在長安混出了名堂,很多王公貴族都請他去家裡吃飯,出場費在文化圈裡排名第一。
玉真公主一看,愣住了,說:“這不是我每天都在看的詩嗎?怎麼是你寫的嗎?我還一直以為是哪個古人呢!”
岐王見越來越有戲了,就直奔主題:“這個小夥子叫王維,很有才華,也很想為大唐人民服務,要是考個狀元就好了。”
玉真公主驚訝地說:“王維?他就是王維?我早就聽說他了,可惜一直請不到。想當狀元還不容易?包在我身上!”
王維一聽,也高興壞了,上去就抱在了公主身上。
于是,王維同學在玉真公主的親切關懷下,順利地成了這一科——開元九年(721年)的狀元,也是整個科舉史上寫詩寫得最好的狀元。
【王狀元花絮】
王維考中狀元後,在玉真公主的安排下,當上了太樂丞,相當于朝廷歌舞樂團團長。如果王維能好好地幹下去,前途也不錯,正好發揮他的藝術才能,但王維還想幹點大事業,于是又找關系去了官場。
剛開始,王維很有一腔熱血,幹得也風生水起,很受宰相張九齡賞識,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官場新星。可惜沒過兩年,張九齡就下台了,新上來的宰相叫李林甫,“口蜜腹劍”的專利發明人。有這樣的人當上司,一腔熱血的王維可想而知得有多别扭。後來,他老媽去世了,王維就順勢交了辭職報告,回家當起了陶淵明。
然而就在王維專心做一名職業隐士的時候,安史之亂爆發了。王維心想,我都辭職很多年了,你們打仗跟我沒關系,我還是安心地過我的小日子吧。可惜,人家安祿山可不這麼想——王大詩人名氣這麼大,要是給我當個官,那我多有面子啊?于是,就把他請(抓)了過來,硬給他安排了個工作。
王維當然不願意,這可是投敵啊,以後還怎麼見人?但王維懦弱的一面又體現出來了——就算不願意又能怎樣?咱一個弱書生,能跟人家橫什麼?還是先保住小命要緊,就半推半就地答應了。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凡是給安祿山做過官的,一律抓起來,王維也在其中。不過,好在王維還多了個心眼,在安祿山那裡的時候偷偷寫了幾首詩,表達了自己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心情,比如流傳後世的《凝碧池》。
後來,這首詩傳到了唐肅宗手裡,肅宗一看,這老王還是很忠心的嘛,也沒幹什麼傷天害理的大事,就下令把他放了出來,給他安排了個工作,最後還幹到了尚書右丞,正四品,後世人說的“王右丞”就是這麼來的。
王維是一個全才,詩就不用說了,穩居大唐前五名,音樂前面也提過了,響當當的國家歌舞樂團團長。除了這兩樣,王維的畫也非常棒,開創了“文人畫”一派,被錢鐘書譽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
在那時候的文化界,王維跟李白堪稱雙璧,最受世人推崇,而且兩個人還同歲,都生于公元701年。至于另一位比他們小11歲的大詩人杜甫,當時還不是很受待見,一生過得很潦倒,直到幾百年後的北宋才被推上了詩壇頂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