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訪者問:
中年危機到底可怕在哪裡?
心之愛咨詢師答:
中年危機最可怕的是對其缺乏客觀和整全的了解,不是誇大其影響,耗費很多的精力做無謂的努力,就是長期處在一種困惑和迷失中,損耗個體的精力,孤立無援。
近代,大多數的心理學研究不再視中年危機作為大多數成年人經曆階段的必然用語而是用一個更加通用的名字成年危機來泛指一個人在成年階段會遇到的成長挑戰,它關乎到一個成年人怎樣與他人相處,以建立起親密的關系?成年人怎樣才能夠更有創造力及關懷備至?成年人如何整全自己的生命?
成年危機是人正常的發展階段,有其發展性的含義。它不是一種災難性的威脅,而是一個轉折點,一個更有潛力的決定性時刻。
危機的産生既可以是使人認真反思,重新定位的某一獨特事件,如結婚、離婚、失業、升遷,也可指由這些事件所誘發更廣泛的生命危機。
一個成長的或正常的危機是充滿活力的,雖然混亂,卻可以引向成長及在性格上進一步整合。意思是說一個人可以透過經驗這種危機來成長,而并不為它所克制。不過,身處危機的人往往不容易弄清楚危機帶給他們的是成長還是失敗,可能等到事後才能知悉某次危機是屬于成長危機還是病态的危機。
總之,這些成長危機提供了一個既能催化脆弱,又能激發潛能的決定性時刻,将人性中相互關元素更敏銳地融合起來。
· 成年危機的結構:
成年危機的經曆可分為三個主要層次———進入、持續和解決。危機的來臨可以是個意外(失業或親人的死亡),也可以是漸進式的(失敗婚姻後的無所适從)。有時,看似一件簡單的事也可以引發危機(搬遷或換工作對一個人的能力、關系和個人價值觀都會帶來問題和質疑)。
有的危機可以長達幾個月,有的甚至幾年,是一段蠻有挑戰和迷茫的日子。危機過程中,當事人不能再持守他正常的觀念,那些傳統慣用的且非常奏效的參考指南,現在已變得沒那麼可靠,甚至好像失去了作用。
由此可見,損失乃是危機中最核心的體驗,令很多人充滿恐懼,也為當事人能否在這損失中挺過來提出了質疑。要度過這損失的經曆并解決危機所引發的自我問題,是需要時間的。
成功處理危機可以是一個人能夠對人生下一階段的生活做出果斷的決定,也預示着脫去舊人,成為新人的重整已經完成。危機的最後階段是出路,當事人升華到人生另一個新的階段,并對自我有了新的了解。
· 危機的特征與動力:
危機的首個特征是迷失。一個人進入到一個重要的轉變時,通常會感到好像開始失去其承受能力,并發現以往的價值觀和自我觀所依靠的那些參考指南不再适用。當事人在這裡失去的是往日所擁有的那種穩定,甚至欣悅。
一般情況下,成年人會有三種無效的悲傷模式來應對這些損失。
第一種是被拖延的悲傷。當事人藐視悲傷,讓自己忙于一連串分散注意力的活動。事實證明,這種嘗試很少成功。被延遲的悲傷,不但會延緩度過危機的進程,也會在以後表面上并不重要的失望裡,以更嚴重的方式重現。
第二種是壓制或否定悲傷。在此情況下,當事人不會直接面對損失帶來的痛苦,取而代之的是其它的症狀,諸如頭疼或疲倦。否定損失隻會窒息那隐藏在痛苦背後,幫助成長及更新的可能性。
第三種是無止息的悲傷。當事人被損失所控制,并且墜入或沉溺在毫無生氣的沮喪或悲傷中,無法将損失與繼續前進的生命整合。
要明白人們無法成功度過危機的原因,就要先了解成年轉變的動力及其取勝之道。在面對這種失去時,我們需要持有的态度是确認及接受的同時,也要重新诠釋自己的生命,給所失去的留下正向的價值。
另外,當事人必須承認損失,不再否定所發生的事,也不拒絕生命中的某些部分現在已成為過去。其實,人類發展的精華就在于成長會在舊的部分不足以滿足新的需要時出現。
危機的第二特征就是内在的矛盾沖突:一個重要轉變的内在動力通常都會有矛盾沖突。要了解危機就必須要認清這些矛盾并不是完全消極。它們不是由當事人的痛苦所産生的可悲副産品,而是可以促發重要改變令成長和重新定位成真的必要成分。
所以,讓當事人保持在這重要的矛盾當中,比急于弄清楚事情并因此消滅其它可能性,更有助于解決最終危機。因此,尋找方法離開那非常真實的混亂狀态并不能幫助身處危機的成年人,隻要給予支持和挑戰,讓他們可以面對并勝過這些矛盾才是上策。
危機的第三特征是引發成長的機會:危機帶來的并不單是負面的,亦會引發出一些獨特的成長機會。在轉變狀态中出現的混亂往往會讓當事人騰出内在的空間,為自我重整開辟一條嶄新的路徑。一般情況下,當身份變的含糊不清時,人的學習能力就會加強,便會去嘗試一個從前由于太拘束而不敢經曆的角色。
· 親朋好友的角色:
身處危機的當事人身處成年的改變時,會感受到迷茫和孤獨,他們的親朋好友應該起到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視而不見:有時,至親好友可能處于自身的尴尬和不安,隻對當事人說:“這沒什麼,不用過于擔心,一切都會好起來。” 危機不被提及并不會消失,更不會保護當事人,隻會讓當事人更加孤獨和無助。
分散注意力:至親好友或上司會使當事人十分繁忙,或讓當事人外出放假。外出放假看似一種善解人意的做法,實是逃避的表現。因為它讓當事人遠離他所能成功處理事情的環境和那些支持他的朋友網絡。
指責:當事人被責難為何陷入危機之中,并不能幫助其度過危機,隻會雪上加霜。
鼓勵:
我比較傾向于相信危機在當事人熟悉的環境中将會得到最佳的處理。至親好友不可能解決當事人的危機,但他們可以協助和鼓勵當事人朝向解決之路進發;出于關心和挑戰,他們勇于正視并指出當事人那些有害無益的行徑;他們隻管對當事人滿懷盼望,而不關注其怪癖的表現和悲觀的看法;他們鼓勵當事人面對危機帶來的損失,陪伴其度過哀傷以及放手的過程,并逐步地把損失與那嶄新的卻仍延續既往的自我整合。
然後,協助當事人反思,在這次重要的危機轉變中,你有何“所得”?這次危機如何豐富了你?
咨詢師:趙懷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