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堯舜禹時期的城池

堯舜禹時期的城池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21:01:21

堯舜禹時期的城池?鲧禹治水與帝堯都城 文/餘長城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堯舜禹時期的城池?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堯舜禹時期的城池(鲧禹冶水與帝堯都城)1

堯舜禹時期的城池

鲧禹治水與帝堯都城

文/餘長城

1996年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于2000年結束之後,一項更為重大的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開始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着重對幾個遺址進行重新研究性發掘,這幾個遺址分别是陝西石峁遺址、山西陶寺遺址和洛陽二裡頭遺址、登封王城崗遺址、新密新砦遺址。如今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山西陶寺遺址就是帝堯的都城,史籍中稱為堯都平陽;石峁遺址,或為黃帝後裔的城邑;而王城崗遺址、新砦遺址和二裡頭遺址,極有可能是夏之都城。

古籍均記載帝堯時期的中國有一場滔天洪水,禹因治水之功,被帝舜授以帝位,開創夏朝,禹也因此被稱“大禹”。2016年8月4日,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吳慶龍教授團隊,在美國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文章——《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暴發為中國傳說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證據》。但是反對者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認定的夏朝建立時間是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因此大禹治水的時間比吳慶龍發現的這次洪水要早200年左右;而且大禹治水應該是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吳慶龍發現的黃河堰塞湖是在青海省循化縣,目前并沒有能力模拟潰壩會對黃河中下遊造成大面積淹沒。

在這場争論戰中,關于帝堯時期的大洪水,專家們認為鲧禹治水一共花費了22年,即鲧治水9年、禹治水13年。但是我讀《史記》三遍,認為鲧治水一共花費了29年,加上禹治水13年,實際治水共花費了42年。《史記·夏本記》載:“于是堯聽四嶽,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鲧之治水無狀,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于是舜舉鲧子禹,而使續鲧之業。”而據《五帝本記》記載,堯得舜時舜三十歲,舜攝行天子之政時年五十歲,此時鲧治水已29年了。禹治水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方法更簡單,以疏通為主;鲧治水失敗,不是添堵的方法不對,而是築壩的方法工程更大、更勞民傷财,鲧“負命毀族”,傷害了多數氏族的利益,引起公憤。

《史記》載堯禅位給舜,曆史上多有争論,或認為舜乃奪權——傳言“堯幽囚”。而舜禅讓給禹,則是水到渠成,其時禹的威望已高,被稱“大禹”,且禅讓制已有前車之鑒。而禹即位後,也曾選臯陶為接班人,臯陶卒,又選益為接班人。但是在禹崩之後,因為益并沒有多少政績,隻能“讓帝禹之子啟”。《竹書紀年》則認為是“益即位後,啟殺益而奪得君位”。

《史記》載帝堯98歲崩時舜58歲,舜100歲崩之後三年禹即位(至于那時有沒有守孝三年值得探讨),時間約為公元前2070年左右。舜50歲執政時使禹治水,此前鲧已治水29年,故大洪水發生時間約為公元前2152年左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科研判斷陶寺古城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間,與帝堯、帝舜年代吻合。

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科研判斷石峁古城的絕對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至2000年之間,早于陶寺古城而亡。而石峁遺址石頭城的消失考古認為是因為氣候原因,氣候變冷且幹旱無雨,導至人口大規模向南遷移。而石昴古城雖比陶寺古城更大,但不是都城,且不僅有農耕,更有遊牧,考古發現大量的用燧石制作的箭頭,比玻璃還要堅硬、鋒利。考古亦發現,陶寺古城的消亡是因為外族入侵加上内部叛亂,陶寺古城主要是農耕文明。

我這裡有一個大膽的假設,陶寺遺址是因為被石峁遺址原居民入侵而導緻消亡的。石峁古城居民南遷,最有可能攻擊的就是富庶的陶寺古城貴族,搶奪他們的财富,同時陶寺都城的賤民亦發生暴動,導緻陶寺古城沒落。 2018.8.2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