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伍子胥之死

伍子胥之死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5 14:43:10

作者:傅安平

伍子胥之死(伍子胥的狠勁叛國)1

小時候我讀連環畫,初知伍子胥這個人,但很不喜歡,為什麼,因為我記得最深的情節,是他在逃亡路上身上沾滿糞尿,頭生癞瘡,趴在道旁乞讨,那樣一個人,我怎麼會喜歡呢?基于這樣的印象,後來很多年裡,我都無意于去認真了解這個曆史人物。這次再讀《史記》,我其實還是不太願意去細讀《伍子胥列傳》的,為什麼,因為伍子胥不但是一個楚國的叛國者,我恰好是湖北人,而且我也不喜歡他那種至剛至烈的性格,不喜歡那個動則憤怒發狂、須發俱張,死後還化為厲鬼在江海搗亂的形象,這樣的人是很難在内心把他當朋友可親吧。但是,我又想到一個問題:司馬遷為什麼一定要寫伍子胥,而且寫得那麼仔細、用心、動情呢?我覺得和伍子胥相比,他的好友“兵聖”孫武 才是真正名垂千古的人物,他的那本《孫子兵法》傳遍世界,可是司馬遷寫孫武 隻用了一段文字,還是和吳起合傳。司馬遷“抑孫揚伍” ,其中肯定有不一般的原因。這就是促使我去寫伍子胥的一個特殊原因。

伍子胥之死(伍子胥的狠勁叛國)2

(一)伍子胥真是一個狠人伍子胥的曾祖父伍參,是伍姓開姓之宗。從伍參、伍舉、伍奢,到伍尚、伍員(子胥)兄弟,這四代人都是楚國之臣,特别是伍參、伍舉,都因參谏得力,為強楚立下顯功。沒想到伍奢以“三公”太傅的身份,在職責範圍内因為直谏楚平王不要聽信奸臣費無極之言而疏遠太子,遭到楚王的迫害,被囚禁起來。為了斬草除根,楚王派人去河南召令伍奢的兩個兒子回楚都,結果大兒子伍尚自甘被縛去陪父親一塊受死,而二兒子伍子胥抗令逃走,就這樣開啟了他報楚仇、興吳國悲情壯烈的一生。伍尚伍員兄弟倆的遭遇,和姫考(伯邑考)姫發(周武王)兄弟倆的何其相像。當楚王使者要求伍奢出面叫他的兩個兒子回來時,伍奢說了這麼一句“……(子胥)為人剛戾忍訽,能成大事,彼見來之并禽,其勢必不來”,這句“剛戾忍訽”我是存疑的。既然子胥性格“剛戾”,為何又能“忍辱”?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伍子胥之死(伍子胥的狠勁叛國)3

“剛戾忍訽”恰好預言了伍子胥後來大半生的性格特征,伍奢有這麼神準嗎?這種露餡蒸包子式的寫法,更像是司馬遷運用文學手法,提前對人物形象進行鋪墊與烘托,包括聽到伍子胥從楚王使者面前成功逃脫後,伍奢又說了一句“楚國君臣且苦兵矣”,即使是“知子莫若父”,我也不相信伍奢真的能未蔔先知預判出伍子胥那激蕩風雲的一生,要知道伍子胥在逃亡的路上就幾次差點死了,他能活着到達吳國就算是幸運的。

還有,作為楚國太傅,伍奢的那句歎息“楚國君臣且苦兵矣”,改為“楚國黎庶且苦兵矣”更好,楚國君臣是自取其禍,有什麼可歎的呢?後來郢都城破,最遭殃的确實都是楚國百姓,楚國君臣都竄逃了,隻有躺在墳墓裡的楚平王不能逃。

“剛戾”“忍訽”,這互相矛盾的兩種極端性格,竟然能集中到一個人的身上,那這個人隻能用一個詞形容:狠人。這就是伍子胥。伍氏兄弟的賢能連費無極、江上漁父都知道,但伍子胥的那股狠勁,隻有他的父親看得最透。

伍子胥之死(伍子胥的狠勁叛國)4

伍子胥的确沒讓他的父親看走眼。他的狠勁,從他違抗楚王使者召令的那一刻就開始展現出來了,他能忍着父兄俱死不去救助,夠狠;他用弓箭擊退使者,讓他們不敢上前圍捕,夠狠;為了不被人通過懸賞畫像認出來,他在全身塗滿污物裝瘋賣傻,夠狠;他欲出重兵把守的安徽昭關,一夜熬白了頭,夠狠;他逃出昭關後,因遭遇疫病倒地數月乞食求生,并堅持活了下來,夠狠;他到吳國看出公子光的弑君野心後,退鄉耕種六年之久,忍而待發,夠狠(也可能是這段隐忍經曆才讓子胥在後來能看透勾踐卧薪嘗膽的野心,可是夫差沒有這種經曆,就是看不透)。

伍子胥之死(伍子胥的狠勁叛國)5

伍子胥自被吳王拜相,“纏綿如毒蛇”連年揮兵襲楚,使楚疲于應戰,吳軍屢戰屢勝,終于攻破楚都,緊追不舍楚昭王,迫使楚王四處逃命,夠狠;伍子胥沒抓到楚昭王,就掘了已葬十年的楚平王之墓,拖出屍骨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夠狠(隻是奇怪他為什麼不拖出費無極的屍體鞭屍呢?是費無極九年前被滅族後連個墳墓屍體都沒留嗎);吳王阖闾死後夫差繼位,新主舊臣因怨生恨,子胥被賜劍自刭前,叫别人在他死後挖出眼睛挂在城東門上,他要親眼看着越軍從東方進城滅掉吳國,夠狠!而夫差呢,也被伍子胥的狠毒激怒,把他的屍體塞進馬皮袋,抛到江上。可以說,伍子胥終其一生,他的狠勁都沒稍有減退,能做到這樣“剛戾忍訽”一生不改本色的,舍其有誰?隻是在他的父兄還在世時,他的狠勁是通過他的父親之口轉述出來的,我們無法具體知道他年輕時的故事。(二)司馬遷特别中意伍子胥的這股狠勁可以說,《伍子胥列傳》通篇之氣,寫的就是伍子胥的這種狠勁,司馬遷最中意的,也是伍子胥的這股狠勁。

伍子胥之死(伍子胥的狠勁叛國)6

伍子胥,生于楚國三代重臣之家,其成長環境和司馬遷頗為相近,祖父輩都具有深厚人文修養。司馬遷生于世代史家,承襲世職,在開始編寫《史記》時,沒想到突遭“李陵之禍”,可以說他和伍子胥一樣,也是靠着一股狠勁才堅持活了下來,并靠着一股更狠的精神,終于窮盡畢生心力完成《史記》。他的努力之難度,孤身奮筆皓首窮年,一點也不亞于伍子胥。所以對于伍子胥這個遭遇特别悲壯激烈,悲烈到不斷做出叛國、塗污、掘墓、鞭屍、摳眼等異常行為的人,司馬遷不僅沒有厭棄之感,反而自以為隔着時空的知音,用一句話說,那就是“沒有人比他更懂伍子胥”,沒有人比司馬遷更懂伍子胥為什麼那麼怨毒、能忍、剛烈、無畏,達到了超出肉身之人的地步,怪不得他死後,吳地之人認為他就是“濤神”“惡神”,每到端午祭拜他;他即使是死了,怨毒也從沒在人世消停過,會定期化作滾滾潮汐,撲向吳楚之地。那伍子胥知道自己的行為狠毒嗎?他一直是知道的。他掘墓鞭屍後,他的舊友申包胥斥責子胥“今至于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連死人都殘害,你令人發指啊!子胥回答“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他的意思是他是一個被逼上絕路的人,或者說是一個已死之人,那他就可以不受世上道德禮法的約束而快意恩仇了。報完楚王之仇,我相信以前的那個伍子胥真的已經死了,此後的那個伍子胥将全心全意屬于吳國。

伍子胥之死(伍子胥的狠勁叛國)7

對于伍子胥的“倒行逆施”,司馬遷沒有緊接置評,但在篇末說“怨毒之于人甚矣哉!……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後世”,可見他是私心贊賞這種怨毒的,再加上中間“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況同列乎!”明添之語,這分明是司馬遷在講他自己内心想講的話——他心裡封存的悲憤,正好借伍子胥講了出來。由此可以窺知,司馬遷的内心,也是飽含着無比怨毒,但是他能找誰去報複去鞭撻呢?他面對現實毫無回擊能力,所以隻能把他無窮的怨毒和怒火在豆粒油燈下一字一句的刻進他的丹青竹卷,在一個又一個深夜裡狂書當哭。 伍子胥是剛烈的,司馬遷其實也是剛烈的,在别人都不敢為李陵奏議時,他敢說,隻是為了那一點正義,而犯誣上大罪;司馬遷的剛烈,在他受了宮刑恥于人世時,仍能隐忍苟活,堅持完成《史記》巨著以遂其志;司馬遷的剛烈,在他完成那部巨著之後,悄然而逝,沒有任何人知道他去了哪裡,是怎麼死的,沒有任何人能聽到他死前的那一聲歎息。——悲哉!夫人之剛烈到極處,就是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能争人之所不能争,雖死而不辱其志,伍子胥是這樣,司馬遷也是這樣!

伍子胥之死(伍子胥的狠勁叛國)8

對于伍子胥背叛楚國的行為,在司馬遷的筆下看不到一點這方面的影響,或者說,司馬遷是正面肯定了伍子胥的複仇攻楚行為,這種正面肯定是需要很大勇氣的,一方面與他純厚的人文情懷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司馬遷自己受過皇帝迫害的經曆有關。在這點上,連楚國最偉大的愛國者屈原也在《涉江》中哀歎“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幹菹醢”,把伍子胥與比幹并列,這等于說伍子胥是一個忠臣,不是叛國者,真正背叛楚國利益的是迫害伍家的楚平王和費無極他們。

要知道,屈原也是一個受到政治迫害的人,所以他們三人在某種意義上是精神相通的。再者,戰國時代的士人心中,還沒有真正形式現代意義上的這種愛國主義至上的概念。《禮記·曲禮》中也說“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父兄之仇無從選擇,君臣之義可以取舍,那伍子胥優先複仇攻楚行為就不算叛國,血親複仇在曆史上算是一種美德。對于伍子胥的好戰友“兵聖”孫武,司馬遷隻用了一段文字作傳,因為孫武是一個懂得因時進退善于自保的人物,這樣的人不是司馬遷想寄托個人情感的對象,所以也就沒有注入太多的感情,隻是客觀記述了孫武在軍事上的才能與成就。

伍子胥之死(伍子胥的狠勁叛國)9

(三)伍子胥更是一位為地方作出巨大貢獻的實幹家在伍子胥屍體被夫差塞進皮袋抛到江上後,司馬遷記了這麼一句“吳人憐之,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這句背後可大有深意,說明伍子胥是深得吳地民心的,沒有伍子胥屍體可葬,百姓就不顧危險多處為他立祠紀念,把山名為胥山,把江名為胥江,把浦名為胥浦,把門名為胥門……等等,可見伍子胥的人格魅力。伍子胥一個暴脾氣的人,這個滿頭白發的糟老頭子,為什麼這樣深得民心?因為實際上伍子胥不隻是一個狠人,更是一位為吳地民生與發展傾注大半生心血,作出過巨大貢獻的實幹家,可惜在司馬遷筆下幾無記載。伍子胥的狠毒,隻對仇人,奸人,和昏人。伍子胥自公元前522年來到吳國,于公元前514年拜相,到公元前484年被殺,在吳國生活長達39年之久。吳國在他和孫武的努力下,從一塊草莽之地變成東南霸主,而霸業之始,正是離不開他們君臣一心奮力發展基礎事業。

伍子胥之死(伍子胥的狠勁叛國)10

伍子胥親自築造了吳都阖闾大城;營造了姑蘇古城,開啟富庶蘇南第一篇;作為申地首任行政長官開建申城,挖下上海第一鍬土;開鑿胥溪,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打造江海戰艦,建設史上第一支水師……隻要想一想現代中國最發達的長三角城市群核心區域的曆史締造者,就是伍子胥,你就知道他作出的貢獻有多卓然不朽!這是司馬遷也料想不到的。這樣的伍子胥,人們能忘記不紀念他嗎?當然,伍子胥也有一個很遺憾的地方,那就是他明知夫差殺念已起,就把兒子托付給齊國鮑氏後,為什麼還要返回吳國憤然受死呢?為什麼他面臨楚王之逼可以忍恨逃生,面臨吳王之逼卻自取其禍呢?

要知道不但是張儀孫武範蠡張良之輩都懂得選擇退路,​連孔子都說“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難道如子胥者竟不知道?難道是對于吳國他傾注了大半生的努力之後,真的變成了熱愛不想離開?抑或如諸葛亮所言“子胥長于圖敵,不可以謀身”,他屢經生死已經不屑于謀身圖安?哎,總的來說,非凡人物的思想,可不是我這樣平凡之人所能猜度理解的。又想到子胥、伯嚭、範蠡、文種這幾個風雲人物都原是楚人,除範蠡退隐善終外,其餘三人都被君王殺害,真是“興吳、越者,楚人也;亡楚人者,吳、越也”。實際上,整個春秋戰國時期,不僅隻是“楚才晉用”,楚才一直還為各諸侯國、封屬國所用,人才輩出的楚人,也隻能颠沛流離于烽煙亂世。

伍子胥之死(伍子胥的狠勁叛國)11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評論和轉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