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描寫名山大川的古詩詞

描寫名山大川的古詩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3 23:18:22

我們國家是一個多山的國家,而且名山衆多。說道名山,随口就能吟上兩句“黃山歸來不見嶽”,“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等等。

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智者也就是聰明人,聰明人通達事理,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的流一樣,所以用水來進行比拟。“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仁”,仁厚的人安于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沖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不役于物,所以用山來進行比拟。朱熹解釋為“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因此山的那種厚重、理性常常感染詩人。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們留下了無數詠山的佳作。這些作品或為名山增色,或讓一些原本不太知名的山脈因此名揚海内外。讓我們在古詩詞中欣賞各大名山。

泰山

描寫名山大川的古詩詞(在古詩詞裡縱覽名山)1

泰山位于五嶽之首,它位于泰安、濟南、淄博三個城市之間,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

從唐開元二十四年開始,二十四歲的杜甫就過上了一種漫遊的生活。他北遊齊國、趙國,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河北、山東等地。下面這首有關泰山的千古之作《望嶽》就是在他的漫遊途中創作的。

《望嶽》

杜甫 〔唐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這首詩的意思是:五嶽之首的泰山的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那蒼翠的美好山色沒有盡頭。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彙聚其中,山南山北陰陽分界,晨昏迥然不同。那升騰的層層雲氣,滌蕩着我的胸襟;看歸鳥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開一樣。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在泰山面前顯得渺小的群山。

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所以泰山又稱“岱宗”。這首雖然叫《望嶽》,可是通篇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都在寫泰山,而且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可見杜甫的某天布局和藝術構思是奇妙驚人的。

廬山

描寫名山大川的古詩詞(在古詩詞裡縱覽名山)2

廬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内,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司馬遷、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轼、王安石、陸遊、郭沫若等等,一千五百多為文壇巨匠都曾登臨廬山,留下了四千多首詩詞歌賦。廬山的水流在河谷發育成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僅僅瀑布就有220處之多,最為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美句。

望廬山瀑布

李白 〔唐代〕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從遠處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絹綢懸挂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一樣,讓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這首七言絕句,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是“字字珠玑”。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谪仙詞”。“谪仙”就是李白。

《題西林壁》

蘇轼 〔宋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态的廬山風景。“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使人百讀不厭。

終南山

描寫名山大川的古詩詞(在古詩詞裡縱覽名山)3

終南山位于秦嶺山脈的中段,在古城西安的南面。我們經常說的“終南捷徑”“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指的都是“終南山”。由于它獨特的地理文化、曆史背景,使得終南山曆代都有很多“隐士”隐居在此,據統計有五千多人。像我們熟悉的老子李耳、姜子牙、趙公明、張良、孫思邈、王重陽、王維等等。

《終南别業》

王維 〔唐代〕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此詩大約寫于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之後,是王維晚年時期的作品。王維晚年官至尚書右丞,由于政局變化反複,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艱險,就想超脫這個煩擾的塵世。大約四十歲後,就開始過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這首終南别業是王維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了世人退隐後,自得其樂的山野情趣,生動的刻畫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過程中,不論經營愛情、事業、學問等,勇往直前,後來竟發現是一條沒法走的絕路,山窮水盡的悲哀失落難免出現。此時不妨往旁邊或回頭看,也許有别的路通往别處;即使根本沒路可走,往天空看吧!雖然身體在絕境中,但是心靈還可以暢遊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賞大自然,體會寬廣深遠的人生境界,不覺得自己窮途末路。

嵩山

描寫名山大川的古詩詞(在古詩詞裡縱覽名山)4

中嶽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颍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内名山”之稱。《詩經》有“嵩高惟嶽,峻極于天”的名句。

張耒是北宋時期的大臣和文學家,也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熙甯六年至元豐八年這十二年間,張耒先後在安徽河南等地做了十多年的縣令之類的地方官。為政特别勤勉,為官又特别清廉,他本想憑他微薄的俸祿養一家老小,淡泊平生。可是他的父母妻子相繼離世,家裡拮據,生活困頓。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的夏秋之交,張耒又去洛陽接任壽安縣的縣尉,途中經過嵩山時,就寫下了這首《初見嵩山》。

《初見嵩山》

張耒 〔宋代〕

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雲來。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多少年來,鞍馬勞頓,被困于塵埃之中,塵世污濁,我的呼吸都有些不暢了。還好有青山在,它穩健、挺拔、聳立,它披一身青翠,迎接清風雨露,送走晚霞明月。青山的豁達,讓我也有了馳騁的胸懷。天色漸晚,北風蕭蕭,吹走一片雲雨,此時,晴空一碧,幾座山峰就從雲後面走出來了,原來它們是那麼的清瘦挺拔、不染一絲塵埃。

從這首詩裡,我們可以感受的到,張耒雖然在寫嵩山,但似乎卻是在說自己。其實人在精神上以什麼作為慰藉,往往能見出志趣和品格。張耒困頓于仕途,賴以慰藉情懷的是嵩山,他的情志也就由此表現了出來。正所謂“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辛棄疾《賀新郎》)。

當生活的苦難如排山倒海一般壓來的時候,願我們都能像張耒一樣,還能有劃着斷漿去理想彼岸的勇氣。“賴有青山豁我懷”。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山水承載着古人的悠悠情思。時至今日,人們依舊喜歡觀山覽水。或追尋古人的足迹,或陶冶性情,或登高涉遠,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壯觀。無論是翻越崇山峻嶺,還是在低矮的山丘,最重要的是心中保有一份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