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大學生求職季漸漸落下帷幕,在史上最難就業季中,有人逐夢大廠,有人回到家鄉,也有人立足現實先就業再擇業……大部分應屆生在求職過程中,選擇理性接受現實。
但不得不面對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邊是數量創新高的高校畢業生,一邊是受疫情影響、工作崗位減少,多種因素疊加,2022應屆畢業生“慢就業”現象可能會更加凸顯。那麼,如何避免“慢就業”演變為“懶就業”、“不就業”?
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今年的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除了畢業人數史上最多外,受疫情影響,崗位需求不足、線下校招無法進行、各種應聘考試推遲等,都是求職路上的攔路虎。”奉賢區就業促進中心首席職業指導師夏安吉表示。
據悉,奉賢區人社部門在6月中下旬曾對奉賢戶籍應屆畢業生做過摸底調查,其中有就業方向人數大概僅占一半左右,低于往年的平均水平。
夏安吉認為,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受疫情的影響,今年企業的崗位招聘需求明顯出現了收縮,“還有,很多在職人員選擇穩一穩,導緻人才流動減少,如此一來,留給應屆生的機會也少了。”夏安吉說,往年各高校線下舉辦的校招渠道,今年也紛紛取消。缺少了校招這樣一個重要的就業途徑,也導緻應屆畢業生錯過了四月至六月的黃金求職期。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公務員、事業單位等招聘都比往年延遲了好幾個月,這也從客觀上造成了不少應屆畢業生在就業問題上至今依然猶豫不決,“不少體制内的崗位是向應屆畢業生定向招聘,如果先去企業就職,一旦繳納社保,就失去了應屆生的身份。所以不少畢業生選擇了等一等,而且此類人群不在少數。”
擔心演變“懶就業、不就業”
據悉,為了促進今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各級政府部門也是想盡了辦法,為他們積極搭建就業平台和渠道。
在奉賢區,除了推出更多的政策性崗位外,還通過發放電子就業券的形式,鼓勵企業積極吸納戶籍應屆畢業生就業。同時,區人社部門還積極牽頭區内企業和高校,三方聯動,以線上招聘會、直播帶崗等多種途徑,提升就業服務的效率。
“政策多管齊下,幫助相當多的應屆畢業生找到了工作崗位。”夏安吉坦言,作為一名職業指導師,最擔心的是部分“慢就業”的應屆畢業生,最後變成“懶就業”、“不就業”,“我們日常的幫助人群中,一些應屆畢業生在就業季時,出于各種理由選擇‘慢就業’,拖了一二年後,有的就變成了徹底不願工作。”
夏安吉表示,這些學生有一個普遍的特點,預期較高,職業規劃和準備明顯不足,“有的學生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不想從事和本專業相關的崗位,但是大學期間,根本沒有學習其他技能,最終找不到适合的工作;還有的學生,根本沒有積極就業的概念,求職簡曆就是簡單的一張紙‘打天下’,一份優秀的簡曆,能夠給目标公司提供簡潔明了的信息,增加就職機會。”
“扭轉‘慢就業’的認知,進而避免出現‘懶就業’“不就業”,學校需要提前介入學生的職業規劃。”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輔導員周笑佳告訴記者,除了要“一生一策”實施精準指導外,要從改變學生的行為着手,引導學生去投遞簡曆,指導學生去參加面試,在積極的求職行動中,幫助他們增強就業願望,樹立就業信心。
“解決就業問題不是朝夕之功,應從低年級着手,越早在學生心裡種下職業規劃的種子,他們就越有可能在畢業季收獲更多果實。”周笑佳在學生低年級時,便帶領同學們感受就業氛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探索未來方向。“大一時,帶他們聯動校友,聆聽成長故事;大二時,朋輩互助,互享畢業去向;大三時,組織學生走進企業,開展參訪交流;大四時,面向學生聯合多方力量,助力求職擇業。” 周笑佳說,同學們在這個過程中,内心就會對找工作有了更直接的了解,發現人生的目标和可能。
學校、家長都要改變思維
國務院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就業指導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賈利軍教授表示,近些年出現的“慢就業”,主要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因為就業能力不足導緻的就業不暢,内心受挫,不再願意去人才市場競争,就慢了下來。
還有一類“慢就業”則是因為沒有找到理想工作或者處于迷茫狀态而不願意找工作,緩一緩,等一等。“現在00後就業與他們父輩當年找工作不同,很多家庭已經有一定社會資源和财力,年輕人工作反哺家庭功能已經很弱了,從經濟角度來看,他們有短時間内躺平、尋找自己更喜歡方向的資本。”
賈利軍教授指出,之所以要重視大學生“慢就業”問題,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關乎社會穩定,另一方面大學生群體是素質相對較高的人力資源,他們的有效就業和充分就業關乎社會創新、經濟發展。
如何讓“慢就業”“緩就業”的同學們動起來,賈利軍認為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也要有所轉變。“以前我們總是說你畢業了要工作,養活自己,但對于一些年輕人來說,無法再打動他們。我們要告訴他們,大學生就業不光要從個人成長角度考慮,還要承擔社會責任。物質條件好了,其實選擇機會更多了,可以選擇更能充分鍛煉自己的崗位,從物質追求轉向精神追求。”
“有些學生可能執着于考公、考編,但是時間久了,就容易與社會脫節,職業競争能力也會變差。”賈利軍提醒學生家長,也要積極鼓勵孩子們去就業。“不要隻盯着公務員、事業單位等體制内的一畝三分地,要鼓勵孩子們去更廣闊的天地去闖,去鍛煉,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實習生衛昕怡對本文亦有貢獻)
圖為資料照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