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詩道駿言
有人說,絕句就是截句,它是截取了律詩的四句形成的。你是不是一直這樣認為的?這種說法對嗎?答案是:錯!
這種說法來源于元代的傅若金,他在《詩法正論》中說:“絕句者,截句也。後兩句對者,是截律詩前四句。前兩句對者,是截律詩後四句。四句皆對者,是截律詩中四句。四句皆不對者,是截律詩前後四句。”他談論的是律絕在形式上與律詩的相似相通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緻不錯。貌似很有道理。但是,實際上,他的這種解釋是望文生義、牽強附會的,沒有科學精神,屬于想當然的民間科學。别說現代學者不同意了,有科學精神的古人都不贊成他。比如,明朝的詩歌理論家胡應麟就站出來怼他。胡老師說“五言絕起兩京,其時未有五言律。七言絕起四傑,其時未有七言律也。” (胡應麟《詩蔽》内編卷六) 。
胡應麟從絕句和律詩發生曆史早晚這個角度駁斥傅若金,很有說服力。五絕産生的比五律早,七絕産生得比紀律早,絕句這麼可能是由律詩截取了一半而形成的呢?就好比說,王小明5歲時身高0.9米,他20歲時身高1.8米,然後,你說,0.9米的王小明是從1.8米的王小明身上截取了一半而形成的。這種說法顯然是荒唐的。1.8米的王小明是在0.9米的的基礎上長成的,這才是事實。王力《詩詞格律》中也說“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
針對“絕句為截律詩之半”的說法,北大教授錢志熙評價“淺學者對于絕句的體制淵源,逐漸地模糊了,甚至出現絕句為截律而成的說法。”可謂一針見血!
絕句起源于魏晉南北朝,它的源頭是魏晉短歌,到齊梁有了聲病學說之後,詩人們才有意識地把絕句創作向聲律方面靠攏,絕句逐漸律化,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到盛唐完全成熟。就是說,絕句最早是古絕,後來逐漸發展出一個分支叫律絕,律絕長大了,但古絕并沒有消失,律絕和古絕之間,還存在一種說古不古、說律不律的絕句,叫拗體絕句(齊梁)
“絕句”為什麼叫絕句呢?啟功先生說:“絕句的‘絕’是數量觀念,四句是一般詩篇起碼句數,所以稱為絕句。”這個說法的精神實質是正确的,“絕”是數量概念,不是“截取”的意思。但這個說法又有點兒籠統,不夠清晰。其實,更早一點的學者李嘉言作出過更詳盡的解釋,主要意思是:古人聯句,柏梁體為一人一句,亦有一人兩句。至晉宋之際,則出現一人四句的聯句作法。“聯句是由兩個人以上合作的。如果隻有一個人作了四句,其餘的人聯續不上,那第一個所作的四句就叫絕句。因為,這次聯句未告成功,從此便斷絕了。”這個說法解釋的是“絕句”得名的原因,比較可信,可備一說。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應該清楚以下三點:
1. 絕句起源于魏晉短歌,後來逐漸發展,産生了律體絕句、拗體絕句的分支,形成古絕、律絕、拗絕三類并存的局面,其中律絕是主體。絕句包括古絕、律絕、拗絕三類,它不是律絕的專有名稱。
2. 絕句的得名與古人聯句遊戲有關,絕句不是“截句”的意思,絕句比律詩産生的早,不可能是從律詩截取一半形成的。
3. 學習近體詩,除了學習基本的格律規則,還要了解中國古詩發展的曆史,了解多了,見識廣了,才不容易犯“少見多怪,狹隘偏執”的毛病。
[玫瑰][玫瑰]歡迎留言評論,感謝分享轉發。
[心]關注“詩道駿言”,閱讀更多精彩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