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為國飲,發于神農,始于商周,産于西漢,傳于三國,興于唐宋,繼于元朝,盛于明清,臻于現代。雲茶普洱茶名初現于明朝,即“普茶”一說,後于明有“蒸而成團”,清有“集散地、精加工”的商貿格局與“貢茶”的美談,再經号級茶、印級茶、七子餅茶時代的過渡,普洱茶如今名望,當下品牌林林、品類百花綻放……甚有種種傳說遺留于世,加之先賢們不斷地探索與創新以及歲月洗禮,仍然散發着陳香,為茶人們津津樂道。
在中國茶葉版圖上邊陲之地的雲南,尊為“世界茶源”,更是世界名茶普洱茶的原産地中心。溯源普洱茶文化,其曆史悠久、精深廣博,茶性獨特而多變……方方面面糾葛不清,讓編者不得不反複推敲用詞。因此,關于怎麼與讀者們言明何謂普洱茶,其實編者思緒周旋許久。
普洱茶,作為雲南省的地理标志性産品,從命名至今,其概念界定一直衆說紛纭,備受争議。在現行的國家标準定義《GB/T2111-2008普洱茶國家标準》将其定義為(普洱茶是)以地理标志保護範圍内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護範圍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藝制成,具備獨特的品質特征。根據其加工工藝及品質特征,普洱茶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種類型。
該定義,針對普洱茶的産地、原料、加工工藝、品質特征和茶品類型等五個方面作出了規範和要求。依照該定義,或國家質檢總局2008年第60号公告規定,普洱茶的地理保護範圍涵蓋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臨滄市、普洱市、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雄彜族自治州、昆明市、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玉溪市等11個州(市)所轄75個縣(市、區)及所屬的63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
那麼,疑問來了,依照該定義,以非保護範圍内的曬青茶為原料,按其加工制程加工生産的“普洱茶”是否屬于普洱茶産品範疇内?一如,與易武茶區接近的境外曬青茶(老撾曬青茶、緬甸曬青茶)制成的“普洱茶”是否屬于普洱茶。此外,早年間正值普洱茶風靡台灣茶葉消費市場時,非普洱茶原産地的地區生産加工出售“普洱茶”是否屬于普洱茶?據了解,在普洱茶風靡台灣茶葉消費市場時,非普洱茶地理标志産品保護範圍内生産加工的“普洱茶”産量,遠比普洱茶産地的普洱茶制品還多得多,甚有茶商以綠茶原料作底,以曬青茶作引加工銷售“普洱茶”等等。
再者,從定義來看,普洱茶制品的原料為大葉種曬青茶。那麼,如以中葉種、小葉種曬青茶為原料加工制成的“普洱茶”是否屬于普洱茶範疇内呢?依照茶樹葉形來看,在雲南瀾滄江河域兩岸,這裡生長着馳名于中外的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的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葉形的古茶樹植株群落。其中,最具有代表小葉種葉形的曬青茶産地,即古六大茶山倚邦古茶山境内的“貓耳朵”,在市場上深受消費者青睐,甚至無人質疑倚邦“貓耳朵”小葉種曬青茶作為普洱茶原料的真實性。
其三,該标準也未對普洱茶給予茶葉體系的歸類,這一點在業内争論最為廣泛。關于普洱茶歸類的說法衆多,業界較為主流的觀點是,根據普洱茶的制程與茶性來看,将曬青茶以及壓制成型的普洱茶生茶劃歸于綠茶體系,将經過渥堆發酵的普洱茶熟茶劃歸于黑茶體系。此外,也不乏有一些常年緻力于普洱茶研究的人士認為,普洱茶應獨立六大茶類體系,單獨立為一大茶類,其理由是:普洱茶生茶因具備“越陳越香”的品飲屬性和收藏投資價值,非綠茶品性,而普洱茶熟茶因前階段的制程以及品飲滋味方面同黑茶具有差異性,再而普洱茶有生熟茶類型之分。
其四,在國标定義裡,普洱茶感官品質也有嚴格規定,其口感滋味實則難以用固定标準束縛。該規定,唯獨深谙普洱茶的消費者最有發言權,由于普洱茶原料、工藝、儲存環境、沖泡等衆多因素的差異性,其感官特性便很難有實質性标準,該規定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普洱茶應有之魅力。
編者将此類争議一一列舉,并非妄求批判什麼,僅為了告訴讀者:了解普洱茶,務必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來領悟普洱茶的内在魅力與美,莫要因為一紙文書而斷章取義,自古權威易誤人,切忌人雲亦雲、盲目跟風,這是先賢們總結下來,可以反複推敲的道理。
所謂普洱茶,有一種更其實更為貼近生活的解讀:于而立之年存上一餅上等普洱,一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觀其形态滄桑,嗅其香氣優雅,賞其湯色變幻,嘗其滋味餘韻,望其葉底沉浮……恰如人生百味,盡可細細體悟,初次相見,便有偕老白首之忠誠。此為:普洱茶!(由說茶網謙不語整編;圖片來源:說茶網圖庫及南茗佳人,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