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來,強降雨天氣頻繁影響我國多地。在暴雨天氣來臨前,氣象部門會通過各種途徑發布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有時碰到一些預報與公衆實際感受偏差的時候,又免不了受到吐槽。那麼,天氣預報怎樣才算準?公衆應該如何科學理解天氣預報的準确性呢?
這條短信是記者的手機在7月19日北京遭遇入夏以來最強降雨天氣之前收到的,短信中主要記錄到:今天白天陰有中到大雨,局地(西部山前及平原地區)暴雨。夜間陰有大雨,局地暴雨。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 馬學款:報了局地會有大到暴雨的話,也就是說這一帶地區,雖然總體的量并不大,但是局部有可能有一些局地的強降水,也提醒大家關注局地強降水的影響。降水的分布,它是不均勻的,特别是這些強降水,它的發生發展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專家稱,對于公衆看到的某一大城市的天氣預報,氣象部門給出的是一個整體的預測,但是降雨強度的大小不會依照行政區劃去分布。以面積約1.7萬平方公裡的北京為例,往往西邊降雨,東邊晴天,或是山區暴雨,而平原地帶僅為小到中雨的現象在夏季非常常見。這與華北一帶地區地形分布複雜,地面設施與氣候特點多樣都有很大關系。
馬學款:華北的西部是太行山,北部是燕山山脈,東邊是渤海和黃海,而且對于華北地區來講,它一方面不僅受副熱帶系統的影響,同時也受溫帶系統的影響,而且整個東西部的氣候特點差異也非常大,東部是比較溫暖濕潤的海區,西部是比較幹燥的地區。
針對如強降雨天氣這樣受地形、氣候特點影響很大的天氣現象,專家建議,公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可能關注氣象部門臨近半天時間的,小行政區劃範圍内的預報預警,如區縣級範圍内的預報,這樣準确率會相對比較高。
馬學款:随着(預報)時效的延長,它的預報的不确定性會逐漸提高,或預報準确率會逐漸下降。(降雨)強度越強,它的預報難度也會越大。目前我們的預報準确率,24小時比48小時略高,72小時要更低一些。時效每增加一天,準确率會大概下降1-2個百分點。
專家指出,天氣預報系統實際上就是模拟大氣演變,來推斷未來即将發生的天氣現象。而真實大氣運動實際上要複雜得多,人類隻能做到無限接近地去模拟出其變化,卻無法做到完美。
馬學款:因為天氣預報,所謂預報是對未來天氣現象的一種預測,那預測肯定不是百分之百的準确的,而且永遠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确。
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确率為87.3%,24小時最高、最低溫度的預報準确率已經突破80%。台風路經預報誤差為66公裡,這些數據與世界各國的天氣預報相比,均處于前列或領先水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