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在傳統文化中是祭祖的重大節日之一,我們每年的最少要祭四次祖宗,在我們這裡每年的正月初三、清明、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初一寒衣節都要去先人的墳頭祭拜一下。
清明上墳的習俗由來已久,而且上墳的規矩也有很多,比如說“一家墳不燒兩家紙”、“前三後四”、“左五右六”等等。那麼,清明上墳所謂的“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又是什麼意思呢?
前三後四
所謂前三後四,就是說清明的前三天,後四天,一共七天内,都可以去上墳祭祀祖宗、先人。
清明節祭祖掃墓的習俗其實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存在的。
在西漢的時候,最初清明是以節氣的形式出現的,當時清明隻是一個節氣,并沒有祭祀祖宗先人的習俗。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寒食節開始盛行,而我們現在的清明節和寒食節的習俗是分不開的。
傳說,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而設立的,介子推因不願接受晉文公的封賞而隐居綿山,晉文公尋而不得,便放火燒山,介子推因此而死,所以晉文公便在這天設立寒食節,讓百姓禁止用火,而用冷食。
介子推劇照
在唐代之前,寒食節的影響,遠大于清明。到了唐玄宗時期,寒食節被定在了清明的前兩天,并且放假三天。清朝時期由于更改了曆法,所以寒食節被定在了清明前一天。《開元禮》中記載“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德宗的時候,下令将假期延長到了七天。
到了宋代的時候,朝廷明文規定了,為了追悼亡親,表示孝道,上至皇親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要在寒食節到清明的這三天掃墓祭祖。據說,由于元代取消了火禁,于是寒食節便開始淡化,清明節便開始逐漸成為主流。
而所謂的前三後四,其實就是來源于古代清明有七天假期的緣故。有些人離家太遠,所以便規定了“前三後四”都可以為親人祭祀。
也有人說,清明那天祭祖的人多,害怕黃泉路上擁擠,送去的祭品先人們收不到,所以錯開時間再去。
其實關于清明“前三後四”的解釋很多,有說因為清明寒食是一起的,所以清明不能夠祭祖,所以就在清明的前三天,後四天這幾天去祭祖。這種說法,以小年看來,是不對的。因為寒食節是在清明之前,和清明并不是在同一天,也就不存在清明不能用火的說法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前三”指新墳要在前三天祭拜,老墳則是在後四天祭拜。所謂新老墳,就是以三年為期限,前三年為新墳,三年後為老墳。
俗話說,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前三後四”說法不一的原因就在于此。
左五右六
所謂左五右六的說法其實也有不同的說法。
有人說,“左五右六”代表的是時間,就是說上午需要在五點之後,六點之前,就要出門上墳。
有地方的人認為,隻要在下午三點之前祭拜完,都是可以的。其實在小年的老家,無論是上墳,還是探望病人,其實都隻能在上午去,一過午時便不是探望病人和祭祀祖墳的好時辰了。
無論是什麼樣的習俗,都是為了緬懷我們的逝去的親人,願我們在另一個世界的親人安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