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多動症的小孩長大能變正常嗎

多動症的小孩長大能變正常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0 12:22:07

多動症的小孩長大能變正常嗎?有些孩子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學習不好,紀律差,還經常惹麻煩,這部分孩子多半是“多動症”,這點多數人都理解;有些孩子很文靜,看起來和“多動症”挨不上邊,其實也有可能是“多動症”,這一點很多人肯定感到意外,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多動症的小孩長大能變正常嗎?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多動症的小孩長大能變正常嗎(安靜的孩子也可能有)1

多動症的小孩長大能變正常嗎

有些孩子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學習不好,紀律差,還經常惹麻煩,這部分孩子多半是“多動症”,這點多數人都理解;有些孩子很文靜,看起來和“多動症”挨不上邊,其實也有可能是“多動症”,這一點很多人肯定感到意外。

有哪些表現的孩子才是“多動症”?家裡有“多動症”的孩子該怎麼辦?今天,我們請專業醫生來說一說。

文/記者 汪燕妮 龔小莞

通訊員 廈童宣 陳鹭

漫畫/小牛

典型案例

小話痨注意力不集中

東張西望小動作不斷

明明(化名)今年9歲,上小學三年級。他的注意力很不集中,課堂上連5-10分鐘的專注力都難以保持。在家做作業也特别容易分心,經常東張西望,小動作不斷,不時摸摸這摸摸那。别人和他說話時,他總是似聽非聽。寫字時經常跳掉一些字,數學考試時,卷子上很顯眼的送分題,他也經常會漏掉。生活中也是丢三落四的,自己的學習用品、玩具也無法整理清楚。此外,他的精力非常旺盛,喜歡到處攀爬,亂跑亂動,就像永動機一樣。他還是個“話痨”,自己說個不停,還時常幹擾其他人的正常對話,缺少等待的耐心。

明明從幼兒園開始就出現了這些表現,他的父母卻并未重視,直到上小學後才在老師的建議下,帶着明明到仙嶽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就診。兒童心理科病區主任、副主任醫師吳為閣對明明進行全面評估,診斷其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症。

非典型案例

文靜女孩成績不理想

上課時總是發呆走神

和明明的表現相反,8歲的童童(化名)是個很文靜的女孩,隻是上課時她總是發呆、走神,學習成績不理想,老師經常跟家長說這事,家長也很發愁。經過詳細檢查,童童被确診為多動症。

廈門市兒童醫院康複科醫師林偉澤說,很多家長以為,隻有好動的孩子才可能患多動症,安靜的孩子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其實這是認知誤區。“事實上,多動症分注意力缺陷型、多動沖動型和混合型三種。像童童這種情況,就屬于注意力缺陷型,表現出來就是比較安靜,但易轉移注意力,特點是被動注意占優勢、主動注意不足。主動注意又叫有意注意,是指上課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被動注意又叫無意注意,比如全神貫注或相對集中注意力地看感興趣的電視、玩有趣的遊戲。”

如何判别

孩子是否有多動症

從三個方面可判斷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患了多動症?吳為閣說,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判斷:一是看症狀是否符合标準。主要看注意障礙、多動、沖動三大臨床特征,一周有3天或以上時間出現這些症狀,才有可能是多動症,如果一個月才出現一兩次,那就不典型;二是嚴重程度(功能損害)達到中度或以上标準,對學業成績、人際關系産生不良影響;三是病程标準,起病于12歲前,符合症狀标準和嚴重标準至少已六個月。

吳為閣說,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個性沖動等,多動症已經影響了孩子的學習、社交、課堂紀律、生活等,孩子已經沒辦法正常匹配其所處年齡段的角色要求。有的孩子雖然好動,但是有分寸,會看場合,根據環境的要求改變、調整角色,例如上課時能夠遵守課堂紀律,即便犯錯誤,一兩次就能矯正。而患多動症的孩子則很難配合服從,且屢次出現同樣的問題。

林偉澤說,“好動”并不代表就是多動症。好動的孩子,多表現在特定的情景下,如課後遊戲、戶外活動等,在需要安靜或有紀律約束的場合多能保持不動、控制好自己行為,有目的性、有計劃和安排。而患多動症的孩子行為沖動,無計劃,自控能力差,無論什麼樣的環境下都會心神不甯、動個不停。

林偉澤補充說,以學習為例,患多動症的孩子經常是家長盯得緊了,學習成績就會上去,家長稍一松懈,成績又下滑了。“除了學習成績的起伏變化,如果孩子好動,但家長不确定是否是多動症,可以帶孩子到醫院檢查一下。即便不是多動症,也可以通過分析孩子多動的原因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幫助孩子短時間内提升自控力和注意力。”

危害多大

早期若沒有及時幹預

青春期後問題更突出

吳為閣說,“多動症”是一種病,對孩子的危害是長期甚至終身的,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損害。多動症不僅損害兒童的學業,造成學習困難、成績差、厭學和辍學,也嚴重損害他們的社會功能、人際交往、情緒及自信心的發展,對家庭和社會造成較大危害。

家長和學校都應該重視兒童多動症的早期識别。很多父母覺得小孩子多動才聰明,長大就好了,這種認知是錯誤的。事實上,如果孩子在小學低年級時就被發現有輕微的多動症,就應及時進行幹預,不然到中年級時會因影響課堂紀律、打擾别人,容易被同學排斥、孤立。像明明就是這樣,都有點破罐子破摔了,對同學動不動就用拳頭說話,而且才9歲就有青春期叛逆的傾向了,不聽從父母的要求,醫學上稱之為“對立違抗障礙”。如果未及時幹預,可能會越來越嚴重。進入青春期(初中)後,随着成長帶來的社交圈子的改變、自我力量的覺醒,其性格缺陷造成的沖動、攻擊性、破壞性行為會更加突出,并由此引發厭學、人際關系沖突等一系列問題。“孩子可能将青春期的精力轉移到社會場合中,過早社會化,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從學校到社會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銜接和規範化教育,将給個人的價值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醫生提醒

老師别貿然給孩子貼标簽

家長不要實施“棍棒”教育

吳為閣提醒,家長和老師都應該學習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識别危險因素。老師如果發現問題,不要貿然當着家長的面給孩子貼标簽,要用關心孩子的口吻和家長溝通,建議家長帶孩子到專業機構就診。此外,也可以借助一些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篩查工具,來初步評估孩子是否有多動症傾向。他特别推薦SNAP-IV量表,隻要掃描二維碼便可使用。這一篩查量表工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執行操作簡單,結果可即時查閱,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篩查、評估診斷工具,由老師或家長評估都可以。

林偉澤說,對患多動症的孩子,家長要給予更多的關愛和幫助,及時送孩子就醫治療,不能對孩子非打即罵,實施所謂的“棍棒”式教育。“棍棒”式教育不僅不能醫治多動症,還會使孩子的行為更加紊亂,讓孩子的病情雪上加霜。“棍棒”式教育還會破壞親子關系,破壞家庭的和諧氛圍,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

林偉澤提醒,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即使症狀較輕、不能明确診斷,家長也應努力改善親子關系,關心和體諒孩子,保持良好的耐心,對孩子的學習任務不應當過于苛求。注意保證孩子的合理作息,适當鼓勵孩子,參與到孩子的康複訓練中。維持良好的家庭環境,不僅有利于孩子個性特質的形成,還會對其人生觀、價值觀、時間觀的塑造産生正面作用。在飲食上,應當合理膳食,不能讓孩子有飲食偏好,不過分食用刺激性的食物。

作者:汪燕妮 龔小莞

來源: 廈門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