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常見檢查?耳朵是人體重要的信息“接收器”,雖然隻是一個很小的器官,但作用卻不可小觑,它不僅“負責”聽覺,還有平衡和定位的功能如今,随着環境噪聲污染、意外事故導緻聽力受損的人群逐漸增多,而聽力一旦受損,就不易逆轉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醫院耳鼻喉科負責人石大偉醫生提醒廣大市民朋友,關愛耳健康要從遠離傷耳習慣開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耳的常見檢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耳朵是人體重要的信息“接收器”,雖然隻是一個很小的器官,但作用卻不可小觑,它不僅“負責”聽覺,還有平衡和定位的功能。如今,随着環境噪聲污染、意外事故導緻聽力受損的人群逐漸增多,而聽力一旦受損,就不易逆轉。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醫院耳鼻喉科負責人石大偉醫生提醒廣大市民朋友,關愛耳健康要從遠離傷耳習慣開始。
“掏一掏耳朵神清氣爽”
當心聽力嚴重受損
47歲的王先生有一個“癖好”——喜歡用掏耳勺、棉棒掏耳朵。他最近經常耳鳴,在網上搜索到偏方“把蒜切成片放在耳道裡可以殺菌、治療耳鳴”,結果放了幾天之後,他感覺聽力下降并伴有耳痛,于是又開始自診自治,在家吃消炎藥、滴耳藥水,三天後依舊不見好轉,于是來到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醫院耳鼻喉科就診。石大偉醫生通過耳内鏡發現患者是由于真菌感染導緻的外耳道炎、中耳炎,給予對症治療後,王先生的症狀有明顯緩解。
“王先生經常挖耳朵,此次是把耵聍碎屑推到鼓膜上導緻的耳鳴,之後又輕信偏方險些耽誤治療。”據石大偉醫生介紹,很多人有挖耳的習慣,反複挖耳會破壞外耳道的酸性環境,導緻菌群失調,繼發真菌感染或出現濕疹及其他鼓膜炎、中耳炎等問題。臨床上常會遇到一些患者耳内不舒服會用很多偏方去治,嘗試了很多藥物,也沒有特别好的效果,反而導緻病情遷延不愈。
“正常情況下耳朵是不需要總清理的,所以一定要改掉挖耳的習慣。”石大偉醫生提醒,平時應保持耳道幹燥,減少局部刺激。發現有耳悶、重聽、流水等相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不要自己用滴耳液、抗生素、水劑等清洗,也不要誤信偏方,以免耽誤寶貴的治療時機。
“戴上耳機世界與我無關”
當心世界真“靜音”了
跑步、坐公交、逛商場、玩遊戲時,很多人經常戴着耳機,沉浸在音樂的海洋中。然而,就是這個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導緻噪聲性聽力損傷的病例屢見不鮮。
在嘈雜的環境中,音頻設備的音量就會不自覺調大,不僅會增加出行危險系數,長期聲音直接震蕩耳朵,會使耳毛細胞疲勞。此外,入耳式耳機容易滋生細菌,耳朵有破損的情況下容易引起炎症,出現耳鳴、頭暈等症狀。如果長期讓耳朵與耳機“親密接觸”,就會對耳朵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傷害。
石大偉醫生提醒,不要長時間使用耳機等聽力器材,避免長時間處于電影院、KTV等震撼的音響下,此外,合理規劃休息、睡眠時間,良好的睡眠會促進耳部的血液循環,有助于聽力的保護。
50歲以後聽力逐年下降
愛耳護耳從點滴做起
據石大偉醫生介紹,50歲以後,人的聽力會随着年齡增長造成聽力逐年下降,60歲以上的老人,40%~50%會有一定程度的聽力下降,此時應該積極預防和應對,使聽力對生活質量的影響降至最低。家族性耳聾病史者、曾有過中耳炎、梅尼埃病等耳病史,長期暴露于噪聲環境中,有耳毒性藥物應用史,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系統性疾病,有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等都是聽力受損的高危人群,要多加注意和防範。孕婦孕早期應加強營養、減少感染,孕期應盡可能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高危孕婦還需加強自身及胎兒監測,避免新生兒聽力障礙。
特約記者:孫麗霞、葉鴻
本台記者:悅彤
來源: 黑龍江交通廣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