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描述兩個字怎麼寫

描述兩個字怎麼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12:52:12

描述兩個字怎麼寫(僅用兩個字就可以直觀描述)1

1.從老家過年的習俗說起

兒時過年,充滿了節奏感和有儀式感。這是一年中最為盛大的節日,持續近一個月。

進入臘月就開始考慮過年的事情了,臘月二十四正式啟動過年的程序。父親采購魚和肉,母親蒸饅頭包子、炒花生瓜子。

魚,腌起來;肉,挂起來。饅頭或包子蒸了一鍋又一鍋,家家都這樣忙碌着,大人們忙裡忙外,小孩子們跑裡跑外,好不熱鬧。

年前,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送節禮。在鄉間的小路上,經常可以看到挂着白花花豬肉和亮閃閃大魚的自行車,那一準是去送節禮的。

離過年越來越近了,父親采購紅紙和墨汁,準備寫春聯。當然,後來是直接買春聯,到現在,往往春聯也不需要買了,一般銀行、保險公司、甚至是禮拜堂都會贈送。

什麼時候貼春聯呢?一般是除夕的上午。

另外,除了大門要貼,谷倉要貼上“五谷豐登”,豬圈和牛槽貼上“六畜興旺”,車貼上“出入平安”,甚至院子裡的那棵棗樹上還要貼上“滿院春光”,大門外還少不了“出門見喜”四個字,而家具上貼“福”字即可。

更早些的時候,還要貼門神和竈王爺!這個對于我來說記憶已經非常模糊了。

于是,這冬日裡冷峻的色調被大紅的春聯打扮得非常的妖娆和鮮豔,讓節日的氣氛更加濃厚。

吃飯的時間到了,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在村裡村外放肆地喧鬧。

但中午正餐之前,還有一道程序。

桌子要擡到院子中間,放上酒和肉。父親燒一對紙元寶,用筷子沾點酒灑在地上。接下來全家人對着堂屋的方向逐個磕頭。

這個過程,就是敬老天和敬祖先。且飯後,還要再去先人的墳茔燒紙祭拜。而母親則要準備第二天的餃子餡。

随着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再次響起,各家的晚飯也陸續開張。

晚飯後,五彩缤紛的煙花又開始争相綻放,花瓣如雨,紛紛墜落,映紅了天空,照亮了漆黑的夜!

大約晚八點開始,進入例行的吃瓜子、看春晚時間。熬過12點是輕輕松松的,12點開始,村裡村外又響起了連綿不絕的鞭炮聲,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

初一的清晨,母親很早就起來包餃子了。過年的餃子是要放硬币的。為什麼呢?如果吃到帶硬币的餃子,就預示着今年的運勢将會很棒,雖然這沒有什麼依據,也算是一種美好的祝願吧,更增添了幾分儀式感和樂趣。

初一的下午,一般是下棋打牌的娛樂時間,當然長輩給小孩子發壓歲錢一般也會安排在這個時段。

初二,去接大姑和小姑。

接下來都是好日子,或者大姑小姑來了,或者我們去外公家。

農村的結婚、過壽等喜事,也開始在正月裡紮堆舉辦。那時,還流行在縣電視台點歌給老人祝壽,于是,正月裡,電視裡總是持續不斷、循環播放各種懷舊老歌。

更早的記憶中,還有舞獅子、玩旱船的印象,那時候,我應該還不超過五歲。

而直到正月十五挑花燈,這年才算過完。

為什麼專門寫過年的回憶呢?因為這最能代表“文化”這兩個字。

2.文化無處不在卻難以定義

“文化”是一個非常時髦而又普遍的詞彙,無論在口頭還是在書面上,随處都可以聽到或看到文化"這個詞。比如,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服裝文化、節日文化……等等。

但如何理解或如何定義“文化”這個詞呢?這似乎是一個誰都知道,但誰也說不清楚的問題。

世所公認,給“文化”下一個嚴格和精确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學者餘秋雨先生在《中國文化課》中說:想要給出文化的定義,卻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

文化是無形的,就像靈魂一樣,就像生命一樣,就像智慧一樣,就像電一樣,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存在和能量,但是由于它無形,所以隻有附着在一個物體上,或者通過直觀的現象表現出來,人們才能感知它。這給人們的表述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洛威爾歎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别的東西比文化更難琢磨。我們不能分析它,因為它的成分無窮無盡,我們不能叙述它,因為它沒有固定形狀。我們想用文字定義它的意義,這正像要把空氣抓在手裡似的。當我們去尋找文化時,除了不在我們手裡之外,它無所不在。”

正所謂是:人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文化的空氣中,然而,人們也可能随時随地迷失在文化的叢林裡。

所以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定義能夠把文化的内涵表達清楚。

雖然全球各地不少哲學家、 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曆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和界定文化。然而,迄今為止我們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

3.尋求文化原本的含義

“文化”一詞,古已有之。

何謂“文”?《易·系辭下》有“物相雜,故曰文”的描述。啥意思呢?由于古文非常簡略,若要盡可能确切了解其義,我們還要結合上下文。

完整的段落是:“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

大概的意思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用爻來效仿道的陰陽變化,因此,爻有兩種(即陽爻“—”和陰爻“--”)以象征不同的物類;物類相雜交錯成不同的紋理;紋理或當或不當,所以吉兇就産生了。

可見,這裡面的“文”可以理解為“交錯的紋理”,我認為就是六個爻所組成的卦象。

《說文解字》中也是這個意思。“文,錯畫也,象交文”,意思是說,“文”是交錯的筆畫,像交叉的紋理。

何謂“化”?《易·系辭下》:“天地氤氲,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意思大概是:天地交互生成萬物,陰陽交合繁衍萬物。估計荀子所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正源于此。

可見,這裡面的“化”有生成、造化、變化之意,也就是事物形态或性質的改變。如《莊子·逍遙遊》中“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應該也是此義。

那《說文解字》中的“化”又是何意?

“化,教行也。”

清代學者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進一步诠釋為:“教行于上,則化成于下。賈生曰此五學者既成于上,則百姓黎民化輯于下矣。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

可見,“化”又可以引申為“教化”之義,上層教育施行,下層學習改變。

“文”與“化”同時使用,較早見之于《易·贲卦·彖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大概是中國人論述“文化”之始,但其中“文化”一詞尚未連結在一起。

這段話裡的“文”,即從紋理之義演化而來。整句意思我的理解是:日月往來交錯文飾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規律;約束人們行為的倫理道德,即“人文”,亦即人倫社會規律。觀察天道自然,就可以察覺到時序的變化;觀察人文社會,就可以用之以教化天下。

為什麼這裡面的人倫社會規律稱之為“人文”呢?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構成複雜網絡,如紋理一樣縱橫交織。

西漢以後,“文”與“化”合成一個詞,正式閃亮登場。劉向《說苑•指武》:“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這句話說得很直白,就不翻譯了。其中“文化”的含義與現在人們通常理解的并不一樣,是區别于武力的文治教化之義。

4.用兩個字來表述文化

該如何來定義文化呢?詞典中的描述是:人類在社會曆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總和。

如何看待這個定義?一些大師或學者的定義與此類似,隻不過表述更具特色。

比如梁啟超先生的定義是:文化者,人類心能所能開積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梁漱溟先生認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學者錢穆的觀點:文化即是人類生活的大整體。傅佩榮教授也認為: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全部。

這些定義的特點是,文化是與自然相對應的,除了大自然之外,凡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都是文化了。陶行知先生認為,這是一個頂寬的看法,也是一種頂簡單的看法。在這個廣大的定義之下,研究讨論的工作是不易進行。因此我們要從這廣大的事物裡抽出一部分來,特别叫它為“文化”。

到底抽出什麼來呢?學者餘秋雨認為: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第一次見到這個定義時,的确讓我眼前一亮,它上達精神高度,下入衣食住行。到底什麼是文化,其實衣食住行就是文化。

《道德經》中對幸福生活的描述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這裡面的“食、服、居、俗”就是文化。

用咱老百姓的大白話來說,文化就是過日子的一種方式。

但這種“過日子的方式”本質是為了适應環境所必然選擇的生存方式,所求不過是吃飽、穿暖、遠離野獸的侵襲和自然災害的威脅,并不斷繁衍生息。

獨立學者王東嶽先生就認為:所謂文化,是人類的謀生行為和意識體系的總和。《企業文化的邏輯》這本書中也認為,文化代表的是人類的習慣,是在人類适應環境過程中形成的成功經驗。

易中天先生在他的多本書中,都反複提及“文化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這一定義,但終于在《閑話中國人》中,他又進一步認為,文化,“或者說,就是人的活法。”

“活法”這個詞多麼熟悉啊,因為有一位日本企業家的系列熱銷書籍這是個書名。

原來,文化雖然難以定義,但我們卻可以用“活法”兩個字來非常直觀地表達它。

5.文化與文明的區别

我發現文明和文化經常弄混,這裡我簡單談談它們之間的區别。

文明是啥意思?我特意查了一下詞典,結果其第一條釋義就是:同“文化”。怪不得這兩個詞經常會被混淆。

其一,文化(Culture)比文明(Civilization)更早産生

從時間上來看,文化的産生早于文明的産生,可以說,文明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中形成的。在原始時代,隻有文化,而沒有文明。比如,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等。這一點也可以從它們對應的英文單詞看的出來,這個非常直觀我就不展開了。

其二,文化一詞是中性的,文明一詞是褒義的

文化通常與自然相對應,往往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類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類的因素,但它們都是文化;而文明一般與野蠻相對應,多指文化中的積極成果和進步方面,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程度和開化狀态。比如,一般我們說“文明禮貌”而不說“文化禮貌”。

其三,文明有程度不同,但文化沒有高低

德國學者伊裡亞斯在《文明的進程》這本書中提出,可以把“文化”和“文明”做一個界定和區分,即“文化”是使民族之間表現出差異性的東西,它時時表現着一個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因此,它沒有高低之分。而“文明”是使各個民族差異性逐漸減少的那些東西,表現着人類的普遍的行為和成就。換句話說,就是“文化”使各個民族不一樣,“文明”使各個民族越來越接近。

本期參考資料:

1.《中國文化課》餘秋雨

2.《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張岱年,方克立

3.《人生為一大事來陶行知教育集(評注本)》陶行知著張素聞評注

4.《企業文化的邏輯》王祥伍,黃健江

5.《閑話中國人》易中天

6.《王東嶽的中西哲學啟蒙課》王東嶽

7.《周易新釋》于成寶

8.《什麼才是“中國的”文化——在上海圖書館的演講》葛兆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