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年雙十一還有近半個月,各大電商平台、主播、商家的促銷大戰早已進行得如火如荼。無論你想不想,在這一狂歡拉鋸戰中基本難逃相關信息的轟炸。面對越來越複雜的遊戲規則,參與其中的消費者不僅要“做功課”“抄作業”,還要忙着加群拼團轉賣。與此同時,黃牛黨、山寨店也在蠢蠢欲動。
攻略滿天飛 惹人頻懷舊
“表姐,今年跨店滿減的優惠券去哪領呀?”周末,看着自己購物車已經陸續添加進來的十幾種商品,小姚突然想起一個關鍵問題——平台宣稱的滿減優惠,印象中往年需要提前用購物積分去兌換優惠券,結算的時候使用。今年翻遍了頁面,也沒找到領優惠券的位置。
“目前不用領,到時候滿金額了會直接減掉。”發出求教信息後,小姚很快收到表姐這位“優惠券達人”的回複。她剛感慨了一句“還好,這樣還挺方便”,手機又傳來震動,是表姐補了句叮囑,“提前一兩天很可能會有大額券出來,滿一兩千減一兩百或幾千減幾百那種,有的話就領,和滿減都可以疊加使用。”
“咋還有個大額券,提前放出來是放在哪裡,要不要掐點去搶……”小姚感覺自己的腦袋又成了糨糊,将手機扔在一邊表示放棄。經曆了多年雙十一,對她而言,伴随戰線抻得愈長,玩法也愈發複雜,要記的時間節點和新概念名詞更是層出不窮。“其實這一次規則還算是簡化了的,我印象中最複雜的是兩三年前,組戰隊疊貓貓那會兒,定金膨脹、蓋樓返現……頁面宣傳的到手價怎麼也湊不到,想撿點便宜,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成本。”
今年雙十一,小姚感受到最多的關鍵詞是“攻略”。哪個東西怎麼買更加劃算,打從十月中旬開始,各種比價表格就在滿天飛了。和各平台比、和免稅店比、和往年雙十一甚至618比,還要精确換算到每克、每毫升的價格……社交平台搭上“購買攻略”的帖子都有着不錯的閱讀量。這些帖子,表姐也發來了好幾篇,但密密麻麻的小字讓她實在沒有耐心細看。
回想起自己首次摻和雙十一,還是在2014年。小姚特意翻出當時的訂單——那會兒還叫做“11.11購物狂歡節”,沒有“預售”更沒有“搶跑”。11月11日當天下單的三本書,原價108.8元,不需要定金、紅包、滿減,直接五折54.4元。天貓積分自動優惠0.87元,最終支付53.53元。“其實現在促銷後也差不多是這個折扣,卻要求你早早關注、提前付款,還得完成各種活動任務,好懷念曾經輕松簡單的雙十一呀!”
體驗感打折 囤貨恐浪費
磨毛四件套、松下電飯煲、戴森吹風機……在格格的手機備忘錄中,雙十一待購名單已經列了一屏幕,且還在不斷添加。對她這種适應了雙十一玩法的買家來說,規則複雜程度并不是門檻,甚至通過加加減減拼湊優惠,可能還是一種樂趣。“最難克服的,是自己看什麼都心動的情緒。”
作為獨居青年,格格日常消耗各種物料的速度本就不快。家裡翻翻,還能找到去年的卷紙、前年的洗衣液,足夠再用三年的粉底。“可是促銷信息接連轟炸,隻要看上一場直播,你總能挖掘出自己還需要補貨的地方,如果不抓住機會就虧了。”
和格格一樣陷入矛盾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一邊瘋狂心動,一邊努力收集殘餘理智,與自身的“倉鼠囤積症”做鬥争。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戶紛紛曬出家中庫存圖片,尤其是昂貴的美妝護膚産品,“就為了看直播的時候,擺在旁邊提醒自己少買。”有位用戶提問,自己的庫存如果這次不買,能不能撐到下個雙十一?評論中上演花式勸阻,“醒醒姐妹,中間咱還有618”“用不完的護膚品,終将會變成身體乳,你花那麼多錢,最後都抹身上了不心疼嗎?”
除了補充幾個粘貼燈帶、收納抽屜、桌布桌墊等家居用品外,孫妍已經決定今年不再囤貨了。“之前買的很多東西,還沒用完就有點膩了,隻想盡快消耗掉,體驗并不好,那種‘每次多用點兒’的緊迫感,無形之中也造成了浪費。”
在她看來,如今商家創建的“消費節”林林總總,除了雙十一還有年貨節、618、雙十二……互相之間都會衡量,價格不會相差太多。還是随着心情,随買随用新鮮的更好。“而且最近我和幾個朋友都發現,吃、喝、用什麼樣的大牌産品,也不如多睡點兒覺。”
拼單求實惠 别找陌生人
同事朋友拼、同校學生拼、同城網友拼……相比于直接減錢,雙十一慣用的營銷套路是走量,往往以足夠多的中小樣湊成買一送一、買二送二等套裝。如果覺得用不完,又實在想要嘗試,“拼單”這一購買方式近年來也被頻頻提及、愈演愈烈。
”我和樓上鄰居一起拼嬌蘭的精華水,每人正好兩瓶,都能用完。”彤彤媽媽表示,一些價格昂貴,又要買得多才劃算的商品,她會考慮拼單。但目前找來找去,也隻拼成了一單。“因為我隻打算和認識的人拼,見面好商量,否則太容易産生糾紛。”
以“拼單”為關鍵詞搜索,記者發現不同平台都有大量的話題、群組可供加入。身邊找不到熟人拼單的網友們紛紛拉幫結夥,宣稱可以通過二手平台交易、可郵寄等等,以擴大能夠拼單的範圍。
然而細看讨論,會發現其間風險重重。例如,有人要求參與拼單者提前支付定金,跑單不退。“很多熱門促銷産品未必能搶得到,如果買都沒買到,又不願意給人家退錢,到哪兒去找呀?”彤彤媽媽質疑。可如果不付定金,萬一買到了貨,參與拼單的人又反悔不要,就隻能購買者自己硬着頭皮去消化了。
此外,發起拼單者在算賬時,基本都是按商品标價算錢。“實際上合并付款,跨店鋪的平台滿減都沒有計算在内。”有網友反映,不少雙十一的職業黃牛,會靠拼單來賺差價。“更何況,對方寄來的産品是真是假,質量怎麼保證?真的很難相信一個根本不認識的人。”
官方不保準 謹慎辨山寨
大促期間,推廣之餘,不少博主還會出來打假,其對象是電商平台上的一些官方旗艦店。可能人們沒有意識到,在官方旗艦店裡往往也會買到原本想買的那款産品的山寨版。
“收到貨我就發現,不僅顔色和之前推薦圖片上看的相差甚遠,還有出水不暢的問題,外包裝看着卻幾乎一樣。”網友小果發帖稱,自己在某官方旗艦店購買了一款眼線筆,再三追問客服,才發現隻是國内廠家的同名産品,與“種草”的那個外國品牌沒有關系。
業内人士告訴記者,知識産權具有地域性特征,海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時,需要在我國注冊本地商标。并不是在國外擁有了某個商标,在中國就能自然擁有。
那麼,如果先于尚未進入國内的品牌搶注本地商标,商家即可向電商平台提供商标注冊證或商标受理通知書,從而注冊品牌旗艦店。被搶注的品牌後續如果想要入駐國内電商平台,就得換成别的名字才行。
記者發現,由于商标搶注造成的“品牌迷惑”在電商平台十分常見。雖然這些山寨店看上去鑽了漏洞,但于現行資質流程而言并不違規。詢問客服,通常也會對出身如實相告,如無實質性的質量問題,是不能稱為假冒産品或虛假宣傳的。消費者如果不想被蒙在鼓裡,購買前需要了解目标品牌有無在國内開設官方旗艦店,準确名稱叫什麼,以及查看店鋪的企業資質相關信息,再作出具體判斷。
(北京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