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齊魯古道行”是齊魯理工學院的文化實踐活動之一活動從魯國故城曲阜出發,曆經嬴城萊蕪,最後到達齊國之都臨淄,同學們沿途考察尋訪齊魯古道與沿線孔子文化這是該校“齊魯文化 養成教育”模式的一個鏡頭,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思想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齊魯古道行”是齊魯理工學院的文化實踐活動之一。活動從魯國故城曲阜出發,曆經嬴城萊蕪,最後到達齊國之都臨淄,同學們沿途考察尋訪齊魯古道與沿線孔子文化。這是該校“齊魯文化 養成教育”模式的一個鏡頭。
據該校副校長張庚靈介紹,作為一所理工類高校,學校裡理工科學生占比較大,為了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學校依托兩校區分别地處齊、魯文化發源核心的優勢,确立了“齊魯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育人理念,實施齊魯文化育人工程,産生了一大批省部級教學成果。該校開設的《齊魯文化精神》《齊魯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思想政治理論社會實踐》獲省級一流課程和省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學生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得到穩步提升,學校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示範基地”“山東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打卡”實現文化素質創造性轉化
“将讀書和研學結合起來,我感到優秀傳統文化被激活了。”這是齊魯理工學院學生陳宇嘉最大的感受。他向記者介紹,《齊魯文化精神》這門課與以往上課模式不同,首先自己需要在課前對齊魯名勝古迹進行自主學習探究,然後通過分組去實地考據,老師再及時對相關知識點撥,最後在課堂上彙報學習心得,真正做到了内化于心。
據教務處副處長李新軍介紹,學校在通識教育課程平台中,增開齊魯文化課程模塊,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其中《齊魯文化精神》是齊魯文化必修課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另外還開設《齊魯文化調查》《中國茶道》等5個模塊30多門選修課程,旨在解決理工科學生文化素養薄弱,養成教育根基不牢等問題。
為了将“文化”轉化為“素質”,該校注重從齊魯文化中汲取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教育智慧。以《論語》《禮記》等齊魯文化典籍為源頭,梳理和提煉“養成教育行為規範”,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了一整套養成教育體系。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每天打卡”“每周打卡”“每月打卡”等考核機制,讓學生在研學優秀傳統文化中涵養終身受益的品格和習慣。
混合教學探索文化教育創新性發展
“肯定是相互的,如果學生在實驗探索的過程中表現良好,有了新發現、新發明、新創造,這就是對老師的一種最大肯定。”剛剛獲得全國青年教師講課競賽二等獎的王迎勳對記者說,在以任務驅動為導向的混合式教學的帶動下,該校學生在完成既定學習任務後還能經常有創新。“在齊魯文化熏陶中獲得堅毅,在混合式教學探索中提升能力,讓文化教育換發了生機。”這是該校從2017年開始探索形成的混合式教學展現出的新氣象。
過去老師在台上多是唱“獨角戲”,現在該校通過線上線下任務驅動激活了師生雙方的潛能。教師課前發布任務,學生圍繞任務進行資料收集、實地調查;課上圍繞課前任務分組讨論和交流,課堂變成了“百家講壇”。
為了架起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橋梁,該校成立了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建立齊魯文化與理工科大學生養成教育文獻庫和數字資源庫。同學們踴躍到這裡讀書研學、查閱文獻、撰寫論文,成為學校一道風景。
品牌活動“走”出文化實踐新路徑
今年入冬不久,該校收到一封特殊的“求助信”:在新疆支教的2014級畢業生牛雷向母校尋求幫助。原來新疆和田地區由于今年寒冬來得早,墨玉縣英也爾鄉中心小學的孩子們亟需添加棉衣。學校立即購置一批過冬物資發往英也爾鄉中心小學。
在齊魯理工學院,每年都有像牛雷這樣的畢業生選擇支援西部,投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與學校注重“知行合一”的品牌培養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通過項目打造品牌,通過品牌為學生提供舞台。”該校品牌項目“杏壇大講堂”,到目前已開辦12年,舉辦講座360場,其中以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題的系列講座達到116場。
“‘孔子學堂’也是我校的一個品牌項目,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經典選讀、書法欣賞、茶藝、圍棋等課程,現在有些外國青年學生也開始申請來這裡留學深造。”齊魯理工學院儒學研究專家傅永聚教授說,該校被中國孔子基金會授予“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示範基地”。
該校還依托齊魯文化社團聯盟,創建30項齊魯文化品牌,建立28個校外齊魯文化育人實踐基地,讓學生走向社會和田野,發掘齊魯文化遺存,接受齊魯文化的熏陶。(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興華 通訊員 張靜 馬計園)
作者:張興華 張靜 馬計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