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雍正王朝》電視劇,讓大家對雍正皇帝有了不少了認識,讓大家了解了一個為了清朝殚精竭慮的雍正皇帝,劇中有很多雍正朝時期真實發生的事情,也表現了作為康乾盛世過度的雍正皇帝的主要施政。其中雍正推行的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火耗歸公三項政策讓大家記憶深刻,那麼,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火耗歸公這三項政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攤丁入畝:
攤丁入畝,又稱地丁合一,是把丁役銀(即人頭稅)合并在田賦銀(即土 地稅)中一起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清初的賦役制度沿用明代的一條鞭法,丁銀和田賦仍然獨立存在。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劇,窮丁、失地之丁越來越多,農民隐匿戶口、流亡遷徙等逃避丁銀的現象日益嚴重。為了增加人丁數量、穩定稅收收入,康熙五十一年下令“聖世滋丁,永不加賦”,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總數為基數征收丁銀,此後新增的人丁一律免征丁銀。雍正即位之後繼續進行賦役制度改革,從雍正二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内推行攤丁入畝,并逐步放松對戶籍的控制,允許農民和手工業者自由遷徙以出賣勞動力。 攤丁入畝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同時也是一條鞭法的延續和發展,它徹底取消了人頭稅,結束了按人丁和地畝征稅的雙重标準,使賦役制度一元化,并且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土地兼并,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是攤丁入畝整體上并沒有損害地主階級利益。因為地主被多收稅是前頭,後頭至于地主如何提高地租剝削把損失彌補回來,清政府就無所謂了,甚至是主張地主應該多收地租。真正受到損失的,還是地主階級下的廣大佃農。而且清朝不比宋朝,對鄉紳地主的依賴非常深,保甲制度下鄉紳地主階級是有基層官員選拔權,同時擁有其他的法律特權。比起宋朝同時作用于地主和農民,那清朝基本上就隻作用于地主,成為了事實上的農業包稅制。
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全稱為“官(士)紳一體當差納糧”或“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是雍正朝三大革新中的一項重要舉措,旨在通過收回官紳階層的一部分特權從而擴大國家财政收入,清雍正以前包括明朝的時候,實行“國家養士”的政策,隻要你這個學生參加院試以後,得到了廪生也就是秀才身份以後,就是國家開始月供糧食了,就可以免去勞役等等這類的差使,專心于考取功名,同時有錢的鄉紳也可以免除勞役之苦不用交納公糧。這是封建社會制度的不公平,所以雍正看到這其中的社會弊端,決定官員地主也必須繳納賦稅。即廢除他們免稅的特權。
火耗歸公:
清初承明舊制,官至極品俸銀不過180兩、祿米180斛,七品知縣年俸僅45兩。州縣官員不能借以維持生活。于是有所謂“火耗”(地方官征收錢稅時,會以耗損為由,多征錢銀,更稱為火耗或耗羨,但耗羨的範圍大于火耗,耗羨還包含雀鼠耗等)。火耗是正稅之外無定例可循的附加稅,也是默許州縣官在收稅時加征銀兩。雍正二年降旨實行耗羨歸公,同時各省文職官員于俸銀之外,增給養廉銀。各省根據本省情況,每兩地丁銀明加火耗數分至1錢數分銀不等。耗羨歸公後,作為政府正常稅收,統一征課,存留藩庫,酌給本省文職官員養廉。這一改革措施集中了征稅權力,減輕了人民的額外負擔,增加了外官的薪給,對整頓吏治,減少貪污有積極作用。但州縣官于額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吏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