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見12個文言虛詞?【1、而】(一)用作連詞,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高考常見12個文言虛詞?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并列複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分别陳述幾種事物,或者幾種事情,或一種事情的的幾個方面,分句之間是平行相對的并列關系。
主要關聯詞語是:既……又……,還,也,同樣,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時,一方面……一方面……,有時……有時……,有的……有的……。如:①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灌溉。②我們不是要空話,而是要行動。③從門到窗子是七步,從窗子到門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
譯文:螃蟹有六隻腳,兩隻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
②劍閣峥嵘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譯文:劍門關既氣象非凡,也格外高險。一人來把守,萬人難過關。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北邊援救趙國,西邊打退秦軍,這是五霸的功勳啊!”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遞進複句,後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進了一層,分句之間是層進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是:不但(不僅、不隻、不光)……而且(還,也,又)……,尚且……何況(更不用說,還)……,況且。如:①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②橋的設計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③他這樣膽小的人尚且不怕,我還怕嗎?】
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譯文:楚懷王起了貪心,并且信任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禅山記》)
譯文: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廣泛。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尾“就”“接着”“來”。可不譯。
【承接複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一個接着一個的叙述連續發生的動作,或者接連發生的幾件事情。分句之間有先後順序。常用關聯詞語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後,接着,首先(起初)……然後……,從而。如:①他們倆手拉着手,穿過樹林,翻過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們問我個人的情況,然後又問到有關革命形勢的一些問題和鎮頭市敵駐軍的動靜。③吃過了飯,老秦跟小福去場裡打谷子。】
表示承接關系,可譯尾“就”“接着”“來”。可不譯。
①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譯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劍砍,使玉鬥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譯文: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③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赤壁賦》)
譯文: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問那客人說。
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譯文: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時間去複習,不也很愉快的嗎?
⑤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複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了。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短處自己也有,就要幫助改正自己與他們一樣的習慣。"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轉折複句,後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順着前一個分句的意思說下去,而是作了一個轉折,說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對或部分相反的意思來。分句之間構成轉折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有:雖然(雖、盡管)……但是(但、可是、卻、而、還是)……,但是,但,然而,隻是,不過,倒,竟然。如:①他小小年紀,膽量可不小啊。②雖然我一見便知是閏土,但又不是我記憶上的閏土了。③我們幾個苦口婆心地給他講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沒聽進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譯文: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顔色還要青
②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
譯文:聲音并沒有變大,可是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譯文:各位如果有這種意思的話,就聽我的指揮好了。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着”“來”。可不譯。
【承接複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一個接着一個的叙述連續發生的動作,或者接連發生的幾件事情。分句之間有先後順序。常用關聯詞語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後,接着,首先(起初)……然後……,從而。如:①他們倆手拉着手,穿過樹林,翻過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們問我個人的情況,然後又問到有關革命形勢的一些問題和鎮頭市敵駐軍的動靜。③吃過了飯,老秦跟小福去場裡打谷子。】
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着”“來”。可不譯。
①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譯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劍砍,使玉鬥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譯文: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③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赤壁賦》)
譯文: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問那客人說。
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譯文: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時間去複習,不也很愉快的嗎?
⑤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複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了。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短處自己也有,就要幫助改正自己與他們一樣的習慣。"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連詞,當"而"表修飾關系時,說明連接的前後内容是修飾關系,相當于"地",多數情況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詞,後面是動詞;當"而"表順承關系時,它連接的前後内容是承接的,相當于"就",多數情況下它的前後内容是連續動作。
事實上,通過大量的例句,我們還是可以找到它們的細微區别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複句中,将有先後關系的兩件事或者說有先後關系的兩個動作連接起來。而表示修飾關系的“而”,卻是放在單句中,将兩個同時發生且前一個動詞修飾後一個動詞作狀語的兩個動作連接起來或将單句中修飾謂語動詞的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與動詞連接起來。
文言文虛詞“而”字表修飾,還是表承接,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師教的難點。那麼是不是它們沒有規律可循呢?事實通過大量的例句,還是可以找到它們的細微區别的。
一、表承接關系的“而”多用于複句中,連接有先後關系的兩件事或兩個動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這句話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這是由兩個獨立完整的單句組成的複句,兩個複句間有明顯的關聯詞“先”,後面省略了與“先”相照應的相關關聯詞“後”或“然後”。這句話陳述兩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兩件事有先後的承接關系。“而”字放在兩個有先後關系的單句之間,将兩個單句連接起來,就叫表承接。事實這兩個單句組成的這個複句是承接複句。
②莊宗受(之)而藏之于廟。
這句話的意思是:莊宗(先)接過箭,(然後)把它藏在廟裡。“莊宗受”後省略了賓語“之”,句子已完整獨立。“藏之于廟”。承前省了主語“莊宗”和介詞“以”,但也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單句,兩個意義完整的單句共同組成一個一重複句。從語意上看,兩件事、兩個動作“受”和“藏”,雖然沒有關聯詞,但有先後的邏輯關系。兩個單句組成一個承接複句,“而”字将它們連接起來,就叫表承接。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舍之。”這個句子有點複雜,可以說它是一個緊縮複句。锲,雕刻,它是一個獨詞句,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東西,又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動詞謂語句。雖然隻有四個字,它卻是兩個單句組成的複句,而且兩件事、兩個動作有先後關系,可用“一……,就……”的承接句式來翻譯理解。整句譯為:“一雕刻,就放棄它。”“而”是表示承接關系的“就”。
④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
這是一個複句,“餘方心動欲還”是個獨立完整的單句,“而大聲發于水上”即水上發出很大的聲音,這又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單句。兩個單句陳述兩件事,這兩件事有先後關系,它有“我才想返回,就發現從水上發出了很大的聲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這種表示承接關系的複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
二、表修飾的“而”多用于單句,連接兩個同時發生的動作,且前一個動詞作後一謂語動詞的狀語
表承接關系的“而”用于複句,而且兩件事或兩個動詞有先後關系;而表示修飾關系的“而”卻是用在單句的狀語與謂語間的連接,如果連接狀語是動詞,作狀語的動詞與作謂語的動詞發生的動作行為是同時進行。
例如:①窺鏡而自視,又弗如甚。
譯文:(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認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鏡子看自己,更覺得相差太遠。
“窺鏡而自視”,它是一個單句。主幹是:“鄒忌看自己”。這裡的“窺鏡”是對着鏡子看,對着鏡子時就能看到自己。前一個動作與後一個動作應該是同時發生,且對着鏡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視”的方式狀語。這裡的語意,不能說“窺鏡”,看鏡子,“自視”,然後看自己。生活的實際是看鏡子時已經看到人了,兩個動作同時進行,無先後關系。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譯文: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
這也是一個單句,主幹是:“智叟止之”,“笑”與“止”同時發生,“笑”修飾謂語“止”的狀态作狀态狀語。
③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譯文: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山石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
這是一個單句,主幹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語,“求”作謂語,“之”作賓語。“乃以斧斤”、“考擊”都修飾“求”作“求”的狀語。其中,“考擊”與“求”同時發生。是邊敲邊求的意思。
④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以”相當于“而”,這是一個單句,主幹是:餘與四人入。“餘與四人”作主語,“入”作謂語。“擁火”修飾“入”作“入”的方式狀語。“擁火”這個動作與“入”是同時發生。沒有先後關系。我們不能說,擁火這個動作完成後,再進去。這兩個動作是連動的。
三,表修飾的“而”,除連接兩件事或兩個動作外,還用于單句中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作謂語的狀語與謂語之間的連接。
狀語由形容詞、副詞以及介詞短語充當,文言在這些狀語與謂語之間有時用“而”字來連接。
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罅。
“(餘)徐而察之。”這是一個單句,主幹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詞作狀語。修飾謂語動詞“察”的狀态。
②吾恂恂而起,視其缶。
“吾恂恂而起,”這是一個單句,主幹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飾“起”作狀語,表示“起”的狀态。有人說這種情況,“而”字可譯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這種情況下,“而”字可譯作“着”。我認為這兩個“而”字沒有這兩個意思,它是助詞,它隻起到幫助兩個詞連起來的作用。那兩個意思是加進去的,但可以加進去的這兩個字“地”和“着”确實是狀語的标志。
例③有志與力,不随以怠。
“不随以怠。”“以”相當于“而”,這是個形容詞謂語句,語意獨立完整,“不随”,即不随便,形容詞,作“怠”的狀語。這裡的“而”可譯作“地”。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這是個單句,主幹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說,“以斧斤考擊”是介詞短語作“求”的狀語。“而”連接修飾謂語的狀語與謂語,叫表修飾。這裡的“而”也可譯作“着”。
總之,“而”表修飾或表承接的區别是: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複句中,将有先後關系的兩件事或者說兩個動作之連接起來。而表示修飾關系的“而”,卻是放在單句中,将兩個同時發生且前一個動詞修飾後一個動詞作狀語的兩個動作連接起來或将單句中修飾謂語動詞的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與動詞連接起來。“而”字連接兩個動詞時,如果兩個動詞有先後關系,表承接,如兩個動詞沒有先後關系,是同時發生且前一動詞是修飾後一動詞作狀語,表修飾,這是重中之重。
筆者認為,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察:
一、如果“而”前後的兩個動詞表示的動作是前後相繼的,也就是說,後一個動作發生的時候,前一個動作自動結束,那麼,這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如《始得西山宴遊記》:“披草而坐。”《勸學》:“登高而招。”先“披草”,然後坐下,坐下後,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處,然後向遠處招手,招手的時候已登上高處,就不需要再“登”了。因此,這兩個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
二、如果“而”前的動作與“而”後的動作相伴而生,一輔一主,共始共終,那麼這個“而”就表示修飾關系。如《勸學》:“吾嘗跂而望矣。”《論語·微子》:“子路拱而立。”這裡的“跂”和“望”、“拱”和“立”都是同時發生的,以“望”和“立”為中心語意,以“跂”與“拱”為伴随狀态,因此,這兩個“而”都表修飾。
運用這種方法,我們再來看“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三句中的“而”,似乎就更容易把握了。這裡的“泉”“罍”和“紅裝”都是名詞活用為動詞,但它們是否和其後的“茗”“歌”“紅裝”都表示“時間上緊相承接”的關系呢?恐怕未必。先看“泉而茗者”,“汲取泉水”和“煮茶”(也可理解成“煮泉水”和“泡茶”)兩個動作的确是前後相繼的,“而”表承接無疑,但如果把“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中的“而”也看作承接關系,那麼兩句的大意就是:(先)端上酒杯,然後去唱歌;(先)穿上鮮豔的衣服,然後去騎驢。這樣理解的話,不僅喜慶、歡快的氛圍沒有了,還多了幾分矯情,而且從常理上也很難講得通:為什麼非要拿了酒杯然後才唱歌?有幾個人會在大庭廣衆之下換衣服?筆者認為,這裡的“罍”與“紅裝”描述的是“歌”與“蹇”時的一種狀态,不存在孰先孰後的問題,“而”應表示修飾關系,兩句話譯為:拿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盛裝騎驢走的】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譯文: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譯文: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後逃跑。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譯文:項羽緊握劍柄跪直身子說:“客人是幹什麼的?”
④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赤壁賦》)
譯文:便敲着船舷唱起歌來。随着歌聲吹箫伴奏。
7、表示因果關系。
【因果複句,前面分句說明原因,後面分句說出結果,可分為說明因果和推論因果。說明因果一個分句說明原因,另一分句說明由這個原因産生的結果,因和果是客觀事實。常用關聯詞有:因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為……。推論因果一個分句提出一個依據或前提,後一分句由此推出結論,結論是主觀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實。常用關聯詞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如:①我們主張積極的思想鬥争,因為它是達到黨内和革命團體内的團結使之利于戰鬥的武器。②哥哥嫂嫂既然扔開他像潑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戀戀不舍呢?③幾房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④由于病魔纏身,兩次體檢未通過,他隻好第二次踏進補習班的門檻。】
①而餘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禅山記》)譯文:但我也後悔跟他出來,因而不能盡情享受那種遊覽的樂趣。
②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遊褒禅山記》)
譯文:(因為)那下面平坦開闊,有泉水從旁邊湧出,(所以)來這遊玩并題名的人很多。
8、表示目的關系,
【目的複句,一個分句表示實現或避免某種目的,一個分句表示為此而采取的行為。常用關聯詞語有:為了,以便,以,用以,好,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①我在這裡吃雪,正是為了我們祖國的人民不吃雪。②這段時間學校要好好檢查校園設施,以免出現安全事故。③答題之前,我們應仔細思考,省得過後又來修改。】
①缦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譯文:耐心地久立遠視,(來)盼望皇帝能親自駕臨。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将軍(《鴻門宴》)
譯文:登記官吏人民,封閉了(收藏财物的)府庫,來等待将軍。
(二)用作代詞,通“爾”,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複算耳(《促織》)譯文:你爸爸回來,自然會跟你算帳!
②妪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譯文:老婆婆常對我說:“某個地方,你的母親就站在那裡。“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譯文:(溺死的人有一千多人)士兵驚駭的聲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樣。【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老師和學生的區别隻是)聽到道理有的早有的遲,學問和技藝(各)有(各的)專長,(隻是)如此罷了。
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遊》)
譯文:我一下子起來就飛,碰上樹木就停下來,有時候飛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而後】才,方才。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譯文:我小心謹慎地為國獻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為止。②三月而後成。
譯文:(堆築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譯文:如果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譯文:依順牛本身的結構,(宰牛刀)連經絡相連和筋骨結合的地方都沒有碰到過,何況是大骨頭呢?”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譯文:我雖然卑下愚蠢,知道這不可以,何況聰明人呢。【既而】不久,一會兒。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譯文:不久,他以蘇州老百姓暴動的罪名向朝廷誣告請示,追究這件事,處死了五人。②既而得其屍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譯文:後來在井裡找到他的屍體,于是怒氣立刻化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絕。③既而将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禦(《柳毅傳》)
譯文:後來我把這情況告訴了公婆,公婆溺愛自己的兒子,管束不住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