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儒家天道論與佛教的業力異同
佛學思想中最重要、最困難、最難解釋,最複雜,因此最易使人誤解的,要算業力論了。業力思想影響了整個亞洲文明。
多數的亞洲人,皆以業力論為其道德規範和宗教信仰之思想基礎。
因此業力論在整個佛教中占極重要的地位,因佛學之基石實建築在業力思想上。業力論極難了解,極難解釋。
業力思想常為人所誤解,因此直到目前,尚無一個使人滿意的業力論在任何佛學書籍中出現。
下面就愚見所及,嘗試對此進行闡釋。
在進行闡釋之前,為了避免讀者與天道論的說法混淆。
我先從天道論開始解釋。所謂的天道論就是指天生萬物,這裡的萬物可以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也可以指人類的衍化、宇宙生成、物質的運動等等。古代的先賢哲學家們在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背景下認為,天是最高的統治者。
而道的達成要基于德行,也就是說德承載着道。他們認為人的任何行為都應當出自德性,否則便是不道義。
而天道的意思則是上天統率着人類的命運走向,生死貴賤皆出自天意。但天意之下更多是德行發揮作用。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道運行生玄,玄運生德,德流氣薄,萬物芸芸。
意思是天道運行對宇宙、天地、世間萬物發揮作用,道的運行所萬物具備生命能力。
而天之性賦予萬物者,萬物秉承于天者,是為德也。德是道的功能,其本身不可見,隻能通過陰陽五行對世間萬物的作用而認識德。
德在萬物中有“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德從道生,道運生德,德是貫通天地大道與世間萬物之間各個層次的聯系媒介和決定因素。
德的作用,是宇宙天地世間萬物,德屬于形而上,無狀而有象,存在而無形。德不是具體的物質,德的實質為一,為道的運行所産生。
同時德又貫通宇宙天地,是道作用于天地萬物的功能和體現。天道之德逐級向下延伸,就是德逐級向下流動,作用于宇宙間的一切,體現于萬物生命的一切。
所以,不同層次的德被賦予了具體的名字,具體的德有具體的功能,如陰陽之德、五行之德、萬物之德。這些不同的名字是人們認識的需要,認識的結果。
所以存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規律,就是因為德在起着作用。
天道說強調的是二元對立的價值觀念。指人的行為既要符合上天的要求(自然客觀規律)又要符合德行與道義的要求。
02佛教業力七圈層
天道觀與業力相同的點在于兩者都申明了世界的可知性(客觀性、規律性)和人的主觀“德”的能動性。以警示世人“執天而行、遵行道德、應時而變”否則必将自遺其咎、自取滅亡。
不同點是佛家對于業力的闡釋角度與闡釋方式不同。在佛教中,業力的分類有七種。分别是最外圈極共業圈,表示最普遍、最大之群體共同業力,(可以理解為地球的命運、人類的共同命運及水、陽光、空氣等普遍存在的物質)。
次外圈的是大共業圈,它的範圍較第一圈教小。表示的是普遍度較小的,人群有人别的業力。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凝練彙聚形成的各類符号、語言、行為和自覺力。
第三圈為國族共業圈,可以理解為各國不同的宏觀的國家環境及科教文衛等體系差異。
第四圈為各别共業圈,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各行各業的生态差距和文化屬性差異。
此後業力圈的範圍逐漸縮小,到了第五圈即不共業圈,就是指差異圈,這個差異圈我們可以理解為家庭出身背景及家族圈層。
到了第六圈極不共業圈,指的就是脫離家族血緣關系的夫妻圈、同事圈和陌生人社交圈。
最後所有的圈層都将圍繞着中心圈也就是自我圈轉動,這個最極不共業的圈層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人的自我。獨存的自我圈層,這個圈層是由自我的感受和自由的來主導的,它不與任何人共圈。是一個不與一切“相”共存而建立的自我堡壘。(圖示如下)
這七個圈層,就是佛家業力的統稱,是佛教眼中控制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現象的因果利律。佛教認為,業力決定和影響着人們的一切行為和動作,并會在人的心中,留下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就叫業力。
現在被大衆普遍接受的因果利律,嚴格上來說隻是業力論的冰山一角。業力論的思想核心是是“同類相應論”,意思是指同性質的事物,都有互相追随的趨勢。這與老子說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觀點類似。既可以用來指同屬性的人或事物自發聚合起來,又可以指敵對的競争。
上文說的其中業力圈是從力量上來看的,若從相上來看,人又有身業、口業、意業、善業、惡業、無記業,福業、非福業,也就是身體的造作、口的造作、意識(善、惡、不記、福德)的造作。
再從業的能力上來分類,又分四種:能生業,能持業,能消業,能毀業。也就是說從業的能力上分,有些業是能生的,有些業是能持的,有些業是能消的,有些業是能毀的。
最後從效用上來分,又分為引業和滿業。引業,就是自己和他人同被一種力量牽引的業,是引業。滿業是不同的,比如你是男我是女,我們各修各的滿業互不幹涉。
佛教的業力論是佛法的核心,上文中我講到人的自我處在業力圈層的第七圈,也就是最核心圈層,圍繞着人的自我意識,會引發出種種業力。
所以一定程度上,佛教的作用就是告訴你人的生死存亡,是與業力相伴共生的,誰也逃脫不掉。
03修終極智慧
在佛教看來,我們每個人生下來都要承受種種業力之苦,或來自個人欲望、或來自家庭環境、或來自夫妻關系、或來自職業競争煩惱、或來自國家紛争,沒人能在共業圈内獨善其身,但共業圈外的不共業圈就是人可以改善的地方。
比如我們無法決定出身的國家及其意識形态行業發展差異、無法控制家庭出身,但在極不共業圈的夫妻和自我方面,人卻可以盡可能的提高自己的修行,讓自己适應社會的共業的同時,改善夫妻圈和自我圈層的業力。
其次,業力還可以延伸為視野的限制,人隻有不将自己局限在目光所及的狹小範疇(自我意識之内)。才可以認識到大千世界,五光十色的流轉變化皆不是因你而起,繞你而生。
你之上還有夫妻圈、家族圈、國别圈等圈層業力對你的命運進行改造,也隻有認識到這點後,你才會舍棄虛妄,不在自尊自大、自娛自樂、自怨自艾,而是走上滅自我證實相的道路,發自内心的對萬事萬物以及他人産生謙卑平和之感。
最後,業力的修行也就是佛家所說的阿羅漢修行,修的是什麼呢?
答案四谛。即分别指的是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谛再佛教中即真理。
何謂苦谛,即衆生皆苦,無人能免無常和因緣聚合,不論是天上的天道衆生,還是我們人道的生靈,其本質都是苦的。
苦谛之後是集谛,即探索苦的原因。衆生皆苦,則去探尋苦的原因。即衆生有執,有分别相,有執則有住,有住則有滅,五蘊纏身而不知,故此種種因緣生,一切無常起。
探尋原因後則開始實踐解決之道,即滅谛。滅者,斷除執念,無有分别,滅除煩惱,而增菩提(智慧)。此滅谛亦是修行之法,是從苦谛集谛之後開始按照佛法修行的第三階段。
最後是道谛,道者,即是明心見性,得證菩提,現大涅槃,得無上果,無生無滅,不增不減,寂靜無為,即得大圓滿正果。
綜上所述,佛教的一切佛法都可以說無不圍繞業力相伴而生,随着業力而增減。
圍繞業力相伴而生,上文中我們說明白了,那什麼是圍繞業力減呢?
答案是人恒常的智慧,因為唯有證得智慧才會消解萬般業力。
那什麼是恒常的智慧呢?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世界一切與我(行為、習慣)有關,世界一切與我(意識、想法、感受)無關。”
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對這個世界做出反應。
正如那句,Life is 10% what happens to you and 90% how you react to it。共勉~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微信公衆号「哲學式生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