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袁枚所見楷書

袁枚所見楷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5 23:46:53

山東恒昌2019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拍賣日期:12月22日

地點:山東·濟南·齊彙維景大酒店

預展:12月20至21日

袁枚所見楷書(他曾與袁枚齊名)1

北随園,乃清代直隸任丘詩人邊連寶,他與同時的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号稱南北兩随園。張維屏《國朝詩人征略》引《聽松廬詩話》:“石農《題任丘邊征君連寶詩集》雲:‘一時南北兩随園,各有瀾從舌本翻。瀛海詩人工樂府,倉山仙吏富詞源。’邊随園固不為袁随園所掩也。”袁随園自然指袁枚,邊随園即指邊連寶,與袁枚有“南北兩随園之目”,學者稱北随園先生。可見,北随園在當時亦是北方詩家重鎮。

邊連寶,字趙珍,一作肇畛,号随園,晚号茗禅居士。直隸任丘(今河北任丘)人。生于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卒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曆康、雍、幹三世。

任丘邊氏家族為當地的名門望族,自明以後累代科第不斷,故順天鄉試有“無邊不開榜”之謠。邊連寶的祖上有官至戶部者,曾祖曾任安慶太守,祖父邊之铉曾任福州司馬。父親邊汝元,精音律,擅書畫,詩以杜甫為宗,清蒼雄健,與龐垲埒,又擅戲曲。著有《桂岩草堂詩集》及《傲妻兒》、《鞭督郵》雜劇。少随父宦遊,十上棘闱而不售。年逾六旬,猶日率諸兒挑燈夜誦,寒暑不辍。他把自己一生沒有實現的夢想,全部寄托在了兒輩的身上。邊連寶十六歲時,邊汝元卒。邊汝元授書糊口,原本家境并不寬裕,邊汝元既卒,情形可想而知。

這個家族的主要人物大都度過了讀書、著書的生涯,并以科舉作為謀取功名的途徑。生長于這樣的一個書香孝友、以科舉為業的家族,而父親卻屢試不第,家境日益窘迫,邊連寶想獵取功名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康熙五十八年(1719),邊連寶補博士弟子員(生員)。在踏上了漫漫科舉之路的開始,年輕的詩人仿佛看到了通天的大道,小有挫折亦并不挂懷,在《放歌行》中唱道“星河牢落青天高,長吟擊節悲且豪。丈夫會應有變化,安得郁郁困蓬蒿”,大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氣概。

在這期間,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科試,邊連寶受到學使錢陳群的賞識,拔之,貢成均。他持其藝遍示在朝諸名公,聲大震。廷試時,禮部尚書任蘭枝與侍郎李祓司校閱,署第一,發視相賀。但次年,乾隆元年(1736),總督李衛薦應博學鴻辭,召試不中。戈濤《随園征士生傳》說此次“為少司寇督畿學錢公陳群所舉,既試放歸”,則可能是有錢陳群從中相助。

大概在乾隆九年(1744),邊連寶在又一次鄉試失敗之後,自行結束了科舉之路。戈濤《随園征士生傳》說他“甲子後決然舍去,專力詩古文詞”。可能與此同時,他也決定不再踏入仕途,不再抱涉足官場的念頭。這種退縮有迫不得已的一面,他在《代書答芥舟》中自言:“昔者我下第,慷慨悲填胸。當筵情激切,淚下何淙淙。可見他心中的痛苦與凄涼。但終老泉林的思想占了上風,主要原因還是主觀上的決定,所以,幾年後他又被薦舉經學時,便毅然決然地放棄了。

乾隆十四年(1749),朝廷征經學之儒,錢陳群再舉之。當時天下所舉共三十九人,非笃老疾病不應這次薦舉的獨有邊連寶一人。錢陳群對邊連寶詩文極為推重,乾隆十五年(1750)冬,錢陳群過任丘,感慨于邊連寶拒薦經學,倍為惋惜,作《過任丘東邊鴻博》詩雲:

邊生卧瀛海,相賞抵璠玙。好賣文園賦,曾懷光範書。

雨中行旆濕,雲外幽人居。執手終成阻,何因一起予。

邊連寶中年以後,自号茗禅居士。戈濤《随園征士生傳》說他“少嗜酒,中年易為桑苎之好,因号茗禅居士。方四十,頭童如髡,一日趺坐書齋中,閉目垂首。予自外窺之,兀如入定老僧。因歎息殆所謂宿根非邪”。古來倜傥不羁之士,晚年往往逃歸禅宗。

與袁枚比較,南北随園迥然不同。二人論詩與創作均主性情,但性情的内涵卻大不相同。袁枚的性情更具離經叛道的世俗平民性、自由個性化色彩,映出了封建時代新鮮的光澤;邊連寶的性情則多限于儒家的道統之内,更具傳統色彩。袁詩于大膽清新中,時流于庸俗浮華;邊詩則于清寒冷峭中力歸于雅正。

南北随園之别體現了南北之别。中國在地理環境和由其而生的人文風俗上曆來有南北之别,如《北史·文苑傳》雲:“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绮;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顧炎武之《日知錄》亦雲:“江南之士,輕薄奢淫;河北之人,鬥狠劫殺。"南北随園的區别正體現了這一點。北随園之詩,清寒苦愁中有自省與自勵,正如戈濤《随園詩草序》中說的“剛果之氣不能自沒于沖夷淡寂中”。

邊連寶以清矯冷峭的詩筆,抒寫了一個失意文人内的真實感受,雖和清代的宗宋的詩學大氣候分不開,有着以文為詩,以學問為詩的傾向,但和稍前或稍後的神韻派、格調派、肌理派、性靈派、桐城派等相比較,有其自成一家的特色,可以說是唱出了那個盛世的不和諧音。因此,與南随園袁枚并稱,号稱北随園的詩人邊連寶,在清代詩歌史上理應占有一席之地。

山東恒昌秋拍即将上拍的邊連寶《随園病餘序草之南遊草》雖曾有記載,但未曾刊錄,故尚屬首次露面,其史料價值甚為可觀。此手稿為邊連寶南下杭州訪親返冀所作,真情實感曆曆在目,識者自知其重,毋庸贅述。

袁枚所見楷書(他曾與袁枚齊名)2

邊連寶(1700-1773)随園詩草

水墨紙本冊頁 29×15cm一冊

钤印:趙珍(朱)改字肇畛(白)正法眼(白)

說明:原裝舊裱。

2019年12月22日恒昌秋拍上拍作品

袁枚所見楷書(他曾與袁枚齊名)3

袁枚所見楷書(他曾與袁枚齊名)4

題跋:1、仲清先生屬題,太希。钤印:劉太希(白)

劉太希(1898-1989),江西信豐縣大阿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且得到父親講授,經史子集過目成誦。劉太希的先輩愛收藏書,家中藏書甚豐。後在台北各大學,如台灣國立師範大學、輔仁大學、文化大學、東吳大學及淡江大學等校亦聘劉太希為兼任教授,遂有國學大師之稱。

題跋:2、公遂集定庵句。钤印:蒼石影簃(白)

塗公遂(1905-1992),族名源道,學名士淵,聖名約瑟。江西修水縣義甯鎮坪田村人。曾被聘任為珠海書院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學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文史研究所所長、新亞、德明、清華等書院教授。好詩詞書畫,著述甚豐,頗有可觀。

題跋:3、仲清先生雅應,潘受。钤印:潘受(白)忘齋居士(朱)

潘受(1911-1999),原名潘國渠,福建南安人,1930年南渡新加坡,初任《叻報》編輯,1934年起執教于華僑中學、道南學校及馬來亞麻坡中華中學及任道南學校校長6年。1955年南大校長林語堂離校,受委出任大學秘書長。精研書法,早年師法顔真卿、虞世南,後轉習魏碑,于楷書、行書有很深的造詣,最後自成一家。

題跋:4、仲清先生屬題,敬群。钤印:何鑒琮印(白)

何敬群(1903-1983),又名何鑒琮,号遯翁。江西清江人。五十年代在香港新亞研究所教授中國文學,五十年代在香港新亞研究所教授中國文學,因《周易.遁卦》而取号遁翁,因儒學而稱其書房為益智仁室。著述頗多,著有《楚辭精注》、《詩學纂要》、《莊子義繹》、《益智仁室論詩随筆》、《遁翁詩詞曲集》等。

題跋:5、仲清先生屬,克耑。钤印:鹗裡曾氏(白)克耑私印(朱)

曾克耑(1900-1976),詩人、書法家,是福建閩候人,生于四川,字履川、伯子,号橘翁。齋堂為涵負廔、優跋羅盦、撄甯廙、頌橘廬、天隻閣。族裔為曾南豐先生徒閩支,故世代書香。既長于詩文,并卒業于北京财政商業專門學校,以次應聘于工商部、實業部、鐵道部、中央銀行秘書處、人事處副處長。并教授于上海暨南大學國史館纂修及香港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

題跋:6、仲清道長雅令,己亥中秋後二日,林千石。钤印:塙屋(朱)

林千石(1918-1990),原名載,字千石,以字行,号曰印禅。室名有北海書堂、青原堂。祖籍廣東鶴山,世居廣州。其畫山水花卉兼善。其書師法李邕,擅作行草,精究《漢禮器碑》,喜參米海嶽、黃山谷兩家之法以取姿緻,筆勢蒼勁。山水取法元明,尤工弘仁瘦勁簡潔之體,風格峭拔。

題跋:7、鄭子瑜。钤印:開禧之後(白)

鄭子瑜,1916年誕生于漳州市,後移居石碼鎮,是清代詩人鄭開禧的後裔。有“傳奇學者”之譽稱,現代文學家、華裔大學問家、新加坡漢學大師。著作《學術論著自選集》榮獲第二屆中國國家圖書榮譽大獎;著作《中國修辭學史稿》,被著名學者許傑教授譽為同馬建忠的《馬氏文通》,在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題跋:8、仲清先生雅屬,□□書。钤印:(朱)

鑒藏印:樂壽堂(朱)清芬堂藏書畫印(朱)壽澂鑒賞(朱)仲清所藏(白)徐墨私印(白)德量私印(白)濟陽秋史(朱)江德量印(白)繼澤堂珍藏印(白)深心托豪素(白)

說明:愛新覺羅·載滢(1861-1909),恭親王愛新覺羅·奕䜣次子,1868年,出繼道光帝第八子鐘郡王奕詥為嗣,襲貝勒,光緒十五年(1889)加郡王銜,詩人,著《繼澤堂集》、《補題邸園二十景》詩集和集陶淵明的《有一山房集詞》二卷。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