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萬物複蘇,在舉國抗疫情、促生産的形勢下,沐浴着春風,走進費縣城南頭村黑木耳生産基地,映入眼簾的是翟正勇等專家組一行,正在與百姓共同交流探讨黑木耳種植技術。
翟正勇是2018年費縣農業農村局駐上冶鎮城南頭社區第一書記,他同副書記丁立軍、袁春峰,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引導該省定貧困村走上緻富“快車道”,紮根一線。基于該村“缺項目、缺場所,而且無瓜、無蔬、無果樹”的現狀,以及黑木耳種植産業可借鑒、可操作、可複制的“短平快”特點,他們決心把黑木耳種植生産技術的論文寫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翻閱大量書籍,潛心研究,多次帶領百姓外出考察學習,邀請縣農廣校下村舉辦黑木耳養殖技術培訓班,堅守生産一線、把産業和科技融合在一起,把基地當做科學研究的實驗室,攻堅克難,在黑木耳生産、管理的各個技術環節上都下足了繡花功夫,力求溫度、濕度控制等關鍵技術都做到特别精準,堅持不懈地追求木耳品質和産量的提升,達到了預想的效果。一個菌棒能産出0.13斤幹木耳,使流轉的13畝木耳生産基地,不僅帶動了周圍的貧困戶和留守老人三十餘人就業,每天能掙50—100元,使二十餘戶貧困戶成功脫貧,,還給村集體增收純利5萬餘元。成功打造了“村集體 示範基地 農戶”新模式的木耳生産高産量、高品質、高标準的精品工程,成為全村的樣闆,給全村帶來了産業的自信。
為使老百姓真受益、長受益,工作組計劃,通過黑木耳養殖基地建設項目的示範帶動,推進該村産業結構調整,通過引進人才、聯合培訓、網絡營銷等多途徑多渠道把木耳種植産業做大做強,鼓勵指導該村走出一條制菌養耳道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