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清明的來曆和風俗

清明的來曆和風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07 02:29:51

清明的來曆和風俗?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幹枝枯葉,保留可借鑒的新芽弘揚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4月4-5日,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清明的來曆和風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清明的來曆和風俗(清明的來曆和風俗是什麼)1

清明的來曆和風俗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幹枝枯葉,保留可借鑒的新芽。弘揚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4月4-5日。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曆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裡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中國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雲: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别處。

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顔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

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随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産工具并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複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鈎、放風筝和蕩秋千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複見的射柳和蹴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