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他
趙匡胤是個疑心病很重的人,因為他自己的皇位是通過一場兵變(陳橋兵變)篡權得來的,所以他非常提防自己手下的人走他的老路。
由于他每天這麼想,他睡也睡不着了,吃飯也吃不香了。
他讨厭一幫大臣每天交頭接耳叽叽喳喳地開小會,這讓他覺得這幫人時時刻刻都在商量着謀反。
“發明家”趙匡胤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宋代官員的帽子兩側延長出長長的帽檐。這樣大臣之間隻能保持距離進行公開交談。因為如果湊到一起,距離過近,就會相互觸碰甚至掀翻對方的帽子。
大臣們都不願意掉帽子,因為掉帽子就意味着不想幹了。不想幹了就意味着丢工作,誰都不想丢工作,于是大臣們都開始保持距離。
拉開了大臣之間的距離,小趙同志又發動了一場叫做“杯酒釋兵權”的活動,瓦解了地方軍事和當朝大員手中的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啥叫“杯酒釋兵權”呢?
意思就是趙匡胤請大家夥吃飯,在飯桌酒局上提示大家這飯不能白吃,吃了飯就得把手裡的權力留在桌子上。
那要是握着權力不想給呢?
趙匡胤表示:那就隻好把命留下了。
通過這樣的權力集中,趙匡胤加強了皇權統治,避免了像老前輩唐朝“藩王作亂”的情況,但其“重文抑武”的政治方針,也讓宋朝的軍事實力變得極為羸弱,後世之大宋,整天被周邊幾個少數民族小老弟按在地上摩擦。
宋太宗趙光義:大力開展“送溫暖進萬家”公益活動
宋太宗趙光義(939年-997年)
趙光義不僅是個皇帝,還是一個“成語發明家”。
他愛讀書,于是命令大臣李防編寫了一本《太平總類》。這是一本浩浩蕩蕩的文學百科,收錄了一千六百種以上的中國曆代文學巨著,全書共一千卷,加起來有十本牛津辭典那麼厚。
一般皇帝編書,無非是為了彰顯自己重視文化,再給自己在功勞簿上記上自己推動了中華民族文化這麼一筆豐功偉績。但趙光義下令編書,目的很單純,也很簡單,他隻是喜歡看而已。
小趙同志勤勉朝政,每天已經非常忙碌,但還是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三卷的《太平總類》,大臣覺得他辛苦,規勸皇帝“少讀書,少看報,多吃零食,多睡覺”。
趙光義表示:開卷有益。
這是他發明的第一個成語,意思就是無論如何,多讀書還是有好處的。
北宋的都城,在今天的河南開封,雖然在黃河之南,但冬天到了,還是很冷。
寒風瑟瑟,北風呼嘯,滴水成冰。
這樣惡劣的天氣,富人家裡暖洋洋,窮人家裡冷飕飕。
你可能覺得,身居高位的皇帝,每天隻會聽見大臣們歌頌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是不會知道窮苦百姓的遭遇的。
但趙光義什麼都清楚,他不僅把一切看在眼裡,還付諸在行動上。
他頂着大雪紛飛,給城裡的孤寡老人們送米送油送面送衣服,搞了一場“古代慈善”。
作為北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能在這樣寒冷的日子裡,關心關愛弱勢群體,由此,“雪中送炭”的典故傳播開來。
從曆史角度來說,趙光義在位時期,北宋持續發展,穩步提升,他不算盛世明君,但也算一個賢明的皇帝,而從人文視角來說,心思溫憫,内心善良的趙光義,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
宋真宗趙恒:你拉手,我拉手,咱們還是好朋友
宋真宗趙恒(968年-1022年)
早在宋太祖趙匡胤還是皇帝時候,年幼的趙恒就整日出入皇宮。小孩喜歡四處轉悠,喜歡溜達,這可以理解。但趙恒幹了一件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的事。
他趁人不注意,偷偷爬上了皇帝的寶座,四仰八叉地坐了上去。于是爺孫倆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
趙匡胤:皇位好做嗎?以後想當天子?
趙恒:一切都是聽從天命罷了。
天命沒有辜負趙恒,多年之後他果真成了皇帝。當了帝王的趙恒算是個治世明君,北宋在他的統治下大繁榮,發展得有模有樣。天下太平,但皇帝後宮卻出了大問題。
李宸妃生了個兒子,本來是延續國脈,皆大歡喜的事情。但另外一位妃子劉娥卻不太開心,她和太監郭槐一頓神奇操作,居然在趙恒的眼皮底下用剝皮的狸貓換走了襁褓之中的嬰兒。
趙恒一看這是懷胎生了個怪物啊,勃然大怒,把李宸妃打入了冷宮。“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當然,曆史滾滾,會發生數不盡匪夷所思的故事。但後人身在曆史之中,也會為平白受屈的人正名。多年之後,開封府尹包拯重審“狸貓換太子”案,真相大白于天下。
趙恒在位時,宋朝已經從一個卑微的四線小縣城發展成了一線大城市,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北宋終于不再和當時的老大哥遼朝整日交戰,而是簽訂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澶淵之盟),成了一對兄弟國家。
這是遼宋曆史上一次非常有戰略意義的和談,此後兩百多年,遼宋之間在沒有大規模的戰事,反而相互友好來訪共計近四百次。
表面的和平安逸也許讓一部分人樂得自在,但更多的人知道,暫時的和平,為了是養精蓄銳,厲兵秣馬,為了未來的大戰做準備。
在古代,國與國之間沒有友誼,隻有利益。
宋仁宗趙祯:大宋第一“暖男”,我當仁不讓
宋仁宗趙祯(1010年-1063年)
我們來看這位老兄的封号,就知道他一定是一個寬厚仁慈的君王。
的确如此,趙祯是個非常溫柔的男人。堪稱“大宋第一暖男”。
進士蘇轍參加科舉考試,在試卷裡寫了一堆嘲諷趙祯的話。他說皇帝每天吃喝玩樂,不務正業,一看就不是個好東西。
考官們一看,呦呵,能耐不大,膽子不小,一天沒事就會整這些個謗君辱國的妖言。這種人應該抓起來,判處死刑,并且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立即執行。
但趙祯有不同意見,作為被嘲諷的對象和第一受害人,他表示:行科舉之事,就是要選拔與衆不同的人才。這個蘇澈不過一介平民,就敢如此直言,應該予以表彰。
蘇澈:我侮辱皇帝反而升官發财了?
這件事聽起來有趣,同時也反映了仁宗治國的基本思想,那就是貫徹“仁”字,選賢任能。
白天處理完侮辱自己的小黑粉,晚上回宮吃飯,皇帝還沒吃兩口,就吃出一粒沙子來。
這要是換了别的皇帝,可能因為這一粒小小的沙子,整個宮裡的廚子都要遭殃。
但趙恒卻告訴身邊的侍女,讓他們千萬不要聲張此事。皇帝表示:無所謂,沒啥事兒,消停的。
因為這個身份尊崇的大宋天子,本質上就是一個心疼黎民疾苦,講究一律平等的人,仁慈,隻是他日常的行為準則罷了。
但帝王的仁慈,卻有可能給一個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
趙恒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四十二年的時間裡,在趙恒仁政治國的管理下,宋朝的文化、科技遙遙領先,但軍事水平卻發展緩慢,甚至落後于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這也為後來北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宋英宗趙曙:蘇轼蘇轼!唯愛我轼~
宋英宗趙曙(1032年-1067年)
趙曙可謂是個不折不扣的追星族,他非常喜歡當時的大文人蘇轼。
自己既然當了皇帝,有了能力,一定要捧紅偶像。所以他決定重用蘇轼,但卻被大臣們以“理智追星”為由給制止了。
雖然自己喜歡的偶像不能啟用,但朝中的能人還是一抓一大把的。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
這位皇帝雖然在位時政績平平,但是卻幹了一件在中國文化史上讓人十分轟動的大事。
他讓司馬光編撰了一本叫做《資治通鑒》的書,而這本書,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趙曙多病,也許文學的書卷氣息能讓他得到一絲安靜。對這位整天病恹恹的皇帝來說,他沒有讓北宋雄起,越來越強的能力,他也沒有這樣的夢想。但他也不敢讓國家在他手裡有任何不經意或者緻命的閃失。
他是一位如此平淡,平常,平庸的皇帝,讓北宋渡過了一段無聊又無虞的歲月。
宋神宗趙顼:這個世界上唯一不會變的,就是變化
(宋神宗趙顼1048年-1085年)
趙顼在位的時候,一些大臣們經常向他打小報告,内容如下:
報告皇帝,蘇轼寫詩,我感覺他寫的詩影射皇帝,他是意圖謀反。
報告皇帝,司馬光寫書,我看他寫書神神叨叨不三不四的,他寫書一定是要造反。
報告皇帝,範缜、張方平、陳襄整天吟詩作對,鬼鬼速速的,我看他們是要密謀篡權。
對于這樣“文字獄”式的誣告,我們正直的趙顼是這樣回答的:
人家寫詩是自由創作,關我什麼事,别動不動就謀反謀反,除了構陷同僚,能不能有點正事了?
訓斥完這幫無事生非無中生有的大臣,趙顼找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叫王安石。
為了對付這幫賊眉鼠眼,亂七八糟的大臣們,他大力支持王安石進行變法運動。
何謂“王安石變法”?說白了就算把大宋朝幾代以來的制度給他改個底朝天。
看得出這位皇帝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但代表舊勢力的大臣和皇親貴族們聲勢滔天的讨伐又讓趙顼心生退意。
他是一個矛盾的人,他是那個在保守固執的大環境中的變法派的靠山,但卻是個不夠堅定,容易動搖的靠山,宋朝沒變法能借着“王安石變法”的東風走上強國之路,反而在新舊制度的折騰中錯過了制霸的機會。
宋哲宗趙煦:不服?那咱們來打一架啊!
宋哲宗趙煦(1077年-1100年)
趙煦即位的時候,隻有九歲。
但這位皇帝人小,本事不小。
遼朝使者來宋朝觐見,大臣們擔心少數民族的奇裝異服會吓到小皇帝。
這些先皇舊臣們并不把皇帝當成一個成年人,甚至未必把他當做皇帝,隻把他當成一個孩子。
這是宋朝政治上一個很顯著的特點,皇權往往被輕視,權力的天平總往群臣這一邊傾斜。
他們對趙煦說,你要是害怕,咱們就先不見。
沒想到趙煦反問:遼國人是人嗎?
大臣們被問懵了,隻好回答,是的,陛下,遼國人也是人。
趙煦:既然遼國人也是人,那有什麼可害怕的?
當天的“宋朝日報”頭版頭條:九歲孩童語出驚人,滿朝大臣大吃一驚。
長大後的趙煦也是個狠人,發動了數次戰役:洪德城之戰、平夏城戰役、河湟之戰。
這些戰役的直接後果就是:讓一直在邊境非常嘚瑟的西夏國臣服,規規矩矩的做了宋朝的小老弟。
平心而論,趙煦是個想要開疆拓土,壯大宋朝的皇帝。但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裡,宋、遼、金、女真、吐蕃、回鹘都有着和趙煦一樣的夢想。虎狼環伺之境,就如三國亂世,再賢明的君王,又能有幾分作為?
宋徽宗趙佶:天下文青出我輩,一入文壇歲月催啊~
宋徽宗趙佶(1082年-1135年)
趙佶不僅是在宋代曆史上有名的“文藝皇帝”,放眼整個中國曆史,他也是數的上号的“文藝青年”。
因為他的确是個很有才情的人。吟詩作對啥都會,唱歌跳舞樣樣行。
趙佶喜歡書法,但他和别人不同,别人喜歡書法,大都是模仿先人創作,他卻開創了獨屬于自己的“瘦金體”。
什麼是“瘦金體”?這是一款風靡後世,沿用至今的簡單,高效,美觀,且實用的字體。
搞完書法,趙佶又開始作畫。
這位皇帝畫家作畫也是一絕,因為他将他自己的本事融會貫通,将詩歌、書法都在落在畫中。很多外國學者在研究趙佶的畫作時,都給出了高度的評價。他們認為:趙佶的畫是中國古代的魔幻現實主義。
當完畫家,趙佶又發展了起了自己的另外一大愛好,那就是收藏。
皇帝愛收藏,誰也擋不住。
曆朝曆代,隻要說的上來的寶貝,基本上都被趙佶收入囊中。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趙佶是這幅畫的第一任主人。
就連畫上的“清明上河圖”幾個字,都是趙佶親自題的。
當然,趙佶的人生經曆不止于此,他喜歡研究的東西有很多,他感興趣的東西也有很多。
但對治理國家,他是一丁點的興趣也沒有。
《水浒傳》中,宋江和他的一百零七位兄弟們反抗的,正是這位皇帝。
也許趙佶對中國文化的進程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也許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許他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動。
可他作為一個皇帝,不僅沒有讓北宋王朝抓住任何一線複蘇向上的生機,反而将王朝推向了更大的深淵。
宋欽宗趙桓:打人别打臉,打臉真心傷自尊啊
宋欽宗趙桓(1100年 - 1156年)
提到趙桓,大家想到最多的,可能不是别的,而是“靖康之恥”。
雖然他在位時間隻有一年多,但卻在曆史上不斷被人提起。
一年多的時間,趙桓罷免和授職的大臣,足有二十六人。
偏偏運氣不好的趙桓把那些提出正确意見的大臣都罷免了,那些沒啥能力隻會誤導皇帝的大臣反而被連連提拔。
用人上的失誤導緻了國家決策層面上的失誤。
當時最傑出的抗金将領,民族英雄李綱,趙桓隻給了他七十七天的時間來發揮,然後就被罷黜。
這個末代君王剛愎自用,幾乎不相信身邊的任何人。
内憂不斷,外患頻繁,讓這個毫無經驗的年輕人變的慌亂。
但如果把北宋滅亡的厄運全都怪罪到趙桓身上,并不合适。因為趙桓充其量隻是一個“背鍋俠”。
自己屁股底下這個皇位,是自己的老爹趙佶一看國家要完蛋,甩手甩給他的。
摧枯拉朽、積重難返。這是當時的北宋王朝最好的寫照。
誰想做亡國之君?
答案是沒人想做。
但百年來北宋“重文抑武”的發展方針,已經讓宋朝變成了一個看起來光鮮亮麗但是實際上一拳就倒的繡花枕頭。
因為文化的繁榮,隻能讓文藝青年們享受古代辭藻的帶來的樂趣,卻不能為抵抗外敵獻上哪怕一點作用。
“甯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
金國軍隊兵臨城下,不僅滅亡了這個悠悠的北宋帝國,還把徽宗、欽宗兩位皇帝抓走了。
兩位曾經榮光無限,坐在九五之尊皇位上的人,如今坐上金國的囚車,變成了最普通的階下之囚。
當他們看着汴京離自己越來越遠,看着漸漸消失的城樓、城牆。
看着鋪天蓋地的烽火狼煙,遍地的黎民百姓的哀嚎。
他們那一刻,在想些什麼呢?
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
城牆不是一天建起來的,也不會一夜之間轟然倒塌,任何一個國家的興亡,都是無數人的因果關系和數不盡的蝴蝶風暴,若問曆史,隻有紅塵悠悠,留在那一片金戈鐵馬的歲月中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