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要來了,皮膚病也要來了。
曬多了,會得日光性皮炎;
脫毛不當,會有毛囊炎;
汗液蒸發不暢,會生痱子;
蚊蟲叮咬,可誘荨麻疹。
當然,即使什麼都沒做,手還是脫皮了。
昨天,有粉絲問我,一到換季手就脫皮是怎麼回事兒?
手癢,脫皮,脫到連指紋解鎖都沒法用了。
寶寶能怎麼辦?寶寶也很絕望。
很多人都懷疑,手上脫皮是不是跟缺少哪種維生素有關?
理論上講,确實有點兒關系,維生素B族是我們皮膚維持正常角化必不可少的原料。
但大家也别着急着去買維生素B,因為如果僅僅是手部脫皮,而身上其他皮膚都正常,那基本不用考慮這種情況,也沒必要額外補充某種維生素。(如果嚴重偏食或者無法正常進食就另當别論了。)
其實,很多人手部脫皮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冬季全身皮膚都幹燥,手部的角質層特别厚,就更容易缺水,尤其是指甲周圍,表現最明顯。
比如“長倒刺”就是一種很早表現出來的症狀,遇到這種預警信号時,趕緊塗抹護手霜吧。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小朋友往往多見一些,那就是——自己啃的。
别奇怪,确實存在這樣一種不好改的壞習慣,通常跟患者自身焦慮或一些情緒暗示有關,需要醫生仔細問診排查,更重要的是需要家人的關心和疏導。
手脫皮還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
此外,很多局部或全身性疾病也都會出現或伴有手部的脫皮現象。
很多疾病都會導緻手部脫皮(屑),下面舉幾個例子,方便大家初步評估。
但要注意,理論畢竟隻是理論,如果懷疑自己患病,一定要去醫院讓醫生給診斷。
1. 手足癬:
如果是從手指開始,漸漸出現一隻手的掉皮,再慢慢傳染至雙手,有明顯的瘙癢,手掌上還可以看到紅斑,就要考慮是不是手癬了。
手癬和腳氣一樣有着很強的傳染性,除了掉皮之外,還會傳染到自己身體的其他部位...甚至傳染身邊的人!
手癬都是因為真菌感染導緻的,真菌以你表皮的角質細胞為食,就像放羊一樣,吃完了這塊兒吃那塊兒,吃到哪兒,哪兒就脫皮,讓人苦不堪言。如果不确定自己得的究竟是不是手癬,那我還是建議大家去醫院做一個真菌學的檢測。
2.汗疱疹:
手出汗較多的人經常會出現手部水疱,水疱幹了以後出現掉皮,即汗疱性脫皮,是皮膚濕疹的一種,除了多汗以外,外界的刺激、接觸過敏、感染、吸煙等有關,常表現為灼熱感 瘙癢感,雙手一起長出米粒大小的“水疱”。
對付這種汗疱疹引起的脫皮主要是去除可能的誘發因素。
用溫水洗手、盡量不要使用肥皂,洗手後應擦幹并馬上使用保濕霜 。
治療以保護劑為主,瘙癢或脫皮時可以外用激素軟膏,症狀嚴重加用水楊酸類制劑,或短期口服激素,非常有效。
3.剝脫性角質松解症:
這個問題看起來會比較嚴重,起病初始有點兒像汗疱疹,但後面範圍逐漸擴大,出現大面積的薄紙樣鱗屑和角質剝脫,比以上兩種小打小鬧邪乎多了。
原因也很複雜,有的人真的是解釋不清,由于容易在暖熱季節複發,往往會合并局部多汗,因此還被稱為層闆狀出汗不良症。
雖然可以自愈,但反複發作非常常見,可以外用一些低濃度的角質剝脫劑或溫和滋潤的保護劑,以恢複正常角質代謝為主,特别嚴重的時候,短期激素治療也是必要的。
4.濕疹/皮炎:這是手部脫皮最常見的一大類疾病。
很多患者會伴有身體其他部位的類似皮損,表現為對稱性的紅斑、鱗屑,急性發作有點兒類似手癬,可能會更腫,甚至有滲出,慢性反複發作則會出現局部皮膚的肥厚浸潤,甚至苔藓化,手掌都會變厚變硬。
最大的問題是瘙癢難忍,而且複發率太高,就像個狗皮膏藥黏住你。
至于原因,很難明确,而且因人而異,有的可能是季節相關,而有的可能跟局部接觸有關,需要你自己好好在生活中慧眼識珠。
治療方法會因人而異,因病情不同而異,總之,得在醫生指導下正确用藥。
5. 接觸性皮炎:
若是近期接觸太多刺激性的化學品(堿性偏強的廚房洗潔精、洗衣粉、洗手液、香皂等),皮膚最外層的保護層被破壞了,就會慢慢變幹直到這層保護層“集體犧牲”。
為了避免手部皮膚受到“二次傷害”,掉皮期間最好少幹點家務活哦,洗衣服或刷碗時可以戴個手套,每次洗手後都應該擦護手霜。
6. 還有些系統性皮膚問題也會伴有手部的脫皮現象,比如藥疹、銀屑病等,需要綜合考慮。
好了,手指脫皮的寶寶,可以對症治療一下。
春夏季戶外活動逐漸增多,平時應該做好預防保護工作,注意手部的保濕和清潔衛生,多吃蔬菜和水果,讓自己有雙健康漂亮的手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