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華亭鶴唳出處是什麼,有何典故?
華亭鶴唳出自庾信的《哀江南賦》:
釣台移柳,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故國釣台的移柳,不是困居玉門關的人可以望見;那華亭的鶴唳,更不是是魂斷河橋的人再能聽到的!
但是這隻是出處,并不能解釋意思。不過庾信——就是杜甫用“清新庾開府”來誇贊李白的庾信,作為南朝滞留北朝的文宗,應該是最接近這個詞語背後故事的時代的人。因為這個典故出自西晉著名的“太康之英”——文學家、書法家、詩人陸機。
陸機是陸遜的孫子,出身吳郡陸氏,經曆了吳的滅亡和晉的一統天下。而華亭,正是孫吳滅亡之後陸機隐居之地,即如今的上海松江。他在華亭每日悠遊,正如山林野鶴,過着逍遙的日子。所謂之“華亭鶴唳”正代表了他這種隐居的生活狀态,即日常能聽到野鶴的聲音,而這種聲音在他決定西進都城之後,就再也沒有聽到過了。
唐朝房玄齡等人編著的《晉書》卷五十四〈陸機列傳〉較為清楚地記載了這一段舊事。
機釋戎服,著白帢,與秀相見,神色自若,謂秀曰:「自吳朝傾覆,吾兄弟宗族蒙國重恩,入侍帷幄,出剖符竹。成都命吾以重任,辭不獲已。今日受誅,豈非命也!」因與穎箋,詞甚凄恻。既而歎曰:「華亭鶴唳,豈可複聞乎!」遂遇害于軍中,時年四十三。二子蔚、夏亦同被害。機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霧晝合,大風折木,平地尺雪,議者以為陸氏之冤。
陸機後來在成都王司馬穎帳中任平原内史。成都王讨伐長沙王司馬乂時,用陸機為主帥,統領兵士二十餘萬。陸機請辭,成都王不允。部将見這個南方主帥書生氣十足,都不服調配,加上陸機缺乏作戰經驗,結果損兵折将,大敗而歸。有人誣陷陸機與長沙王有私,成都王遂派人抓捕陸機。陸機聞訊,苦笑脫去戰袍,歎道:“欲聞華亭鶴唳,可複得乎?”坦然受戮于軍中。
其實陸機在效身司馬氏時,因為局勢混亂,曾多次有人勸他避亂慎行,而他感激成都王的救命之恩,一直不肯離開。在被任命為主帥時,也是屢次推辭,卻被成都王拒絕。也就是說,其實陸機在入京之後的仕途折騰和四處飄零,确實已經讓他起意歸隐。他在臨刑的時候說起“華亭鶴唳”,并非一時的想法。《語林》有記:
機為河北都督,聞警角之聲,謂孫丞曰:“聞此不如華亭鶴唳。”故臨刑而有此歎。
上海松江的野鶴歡鳴,就好像我們小時聽過的小吃叫賣聲,一直萦繞在陸機的心頭。隻是形勢逼人、情誼逼人、亂世逼人,最終成為了他臨刑前的一聲喟歎。
所以現在一般說華亭鶴唳,是當我們走到了一個不可改變的境地,對曾經的錯誤選擇發出了遺憾的唏噓,用在感概平生,後悔進入仕途官場則特别貼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