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數據挖掘:類型部分的内容做了修改。
(八)數據可視化的内容删除了,是2021的内容。
增加了知識點【統計質量評價标準】
(一)統計學的定義及兩大分支
1.統計學的定義
統計學是一門關于數據的學科,概括來講,統計學是關于收集、整理、分析數據和從數據中得出結論的科學。
如根據人口普查數據和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推算我國總人口;根據電腦壽命的實驗數據确定産品免費保修期的長短等。
2.統計學的兩大分支
統計學的兩大分支是描述統計和推斷統計。具體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變量和數據的分類
1.變量
變量是研究對象的屬性或特征,它是相對于常數而言的。常數隻有一個固定取值,變量可以有兩個或更多個可能的取值。變量的類别如下表所示:
2.數據
數據是對變量進行測量、觀測的結果。
數據可以是數值、文字或者圖像等形式。數據的類别如下表所示:
(三)數據來源的分類
數據來源的分類如下表所示:
(四)統計調查的種類和方式
1.統計調查的種類
統計調查過程有兩個重要特征:
一是調查是一種有計劃、有方法、有程序的活動;
二是調查的結果表現為搜集到的數據。統計調查分類如下表所示。
2.統計調查方式
在我國常用的統計調查方式有統計報表、普查、抽樣調查、重點調查和典型調查。具體内容如下表所示。
【新增】3.統計質量評價标準
國家統計局制定的《國家統計質量保證框架(2021)》,針對統計數據生産全過程,從真實性、準确性、完整性、及時性、适用性、經濟性、可比性、協調性和可獲得性九個方面,确定了統計數據的質量評價标準。
1.真實性,要求統計源頭數據必須符合統計調查對象的實際情況,确保統計數據有依據、可溯源。側重于對基礎數據質量的評價。
2.準确性,要求統計數據的誤差必須控制在允許範圍内,能夠為形勢判斷、政策制定、宏觀調控等提供可靠依據。側重于對統計數據生産科學性的評價。
3.完整性,要求統計數據應當全面完整,統計範圍不重不漏,統計口徑完備元缺。側重于對統計數據全面系統反映客觀實際程度的評價。
4.及時性,要求統計數據生産應當在符合統計科學規律的前提下,盡可能縮短從調查到公布的時間間隔。側重于對統計數據生産效率的評價。
5.适用性,要求統計數據能夠最大限度為用戶所用,統計指标緊眼時代發展、切合統計需求。側重于對統計用戶滿意度的評價。
6.經濟性,要求統計數據生産應當盡可能降低成本,統計調查、行政記錄、大數據等數據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側重于對統計數據成本效益的評價。
7.可比性,要求統計數據應當連續、可比,不同時間、空間數據生産使用規範統一的統計标準和統計原則。側重于對統計工作标準化、規範化程度的評價。
8.協調性,要求統計數據結構嚴謹、邏輯合理,各總量數據、結構數據相互之間高度匹配。側重于對統計數據間邏輯關系的評價。
9.可獲得性,要求多渠道、多方式公布統計數據,同時公布相應的統計制度方法,加強數據解讀,滿足社會需求。側重于對統計服務質量的評價。
(五)數據科學
(六)大數據
1.大數據的含義: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範圍内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産。
2.大數據的特性——4V
(七)數據挖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