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網絡實名?本文來自微信公号“餘晟以為”:,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什麼叫網絡實名?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号“餘晟以為”:
别誤會,我說的“網絡實名”,不是那種方便“看到網上發言就能上門查水表”的實名,而是“在網絡中統一身份”的實名。前者方便的是統治階級,後者方便的是人民大衆。
舉兩個最近親身經曆的例子吧。
第一是上個月我在公衆号裡發了某篇文章,山東《大衆日報》的編輯希望轉載發表,但事先需要獲得授權。編輯在公衆号裡給我發的消息大概被我漏掉了,于是又在知乎上找到我發私信聯系。這次我沒有漏看,于是大家迅速敲定了紙媒發表的所有細節(再次感謝這樣尊重作者的紙媒)。
第二也是上個月,因為業務發展需要,我在Twitter上發了人員招聘的信息,不久有一位熱切希望換個有意義工作的朋友在微信公衆号聯系我,咨詢找工作的事情,于是我讓公司HR安排他第二天就來公司面試,果然,他的基礎知識和精神狀态都相當好,面試相當順利。
在這兩個例子裡,對方之前與我都沒有任何聯系;而且,對方聯系我的平台都不是信息發布的初始平台。最終,大家卻可以突破這兩重障礙,建立相對緊密的聯系。據我思考,原因就在于網絡實名。
網絡實名的好處我是在2010年左右想清楚的:互聯網已經越來越多地深入現實生活,不再是數字的烏托邦;各家網站也越來越多地共享數據,不再是自我封閉的信息孤島。在網絡上使用實名,可以有效促進促進信息在網站和網站之間,在現實和虛拟之間的流通。
首先,實名統一了身份。“慕容雪村”、“李尋歡”、“王三表”等等雖然不是現實中的名字,卻是互聯網上通行的标識。重要的不是他們的真人是誰,叫什麼名字,重要的是無論我們在哪看到這些名字,都可以聯系到之前對這些名字的認知。如果拿兩篇陌生的文章來讓我看,标題相同,一個作者是新的ID,一個作者是“慕容雪村”,我肯定先看後者,因為之前的閱讀讓我更信任和欣賞“慕容雪村”。
其次,技術的發展讓“統一身份暢遊網絡”成為可能。在互聯網發展的早期,網站是互相隔離的,每個網站的賬号系統都自成一體。當時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某個網站相對紅火之後,大家都去搶注那些熱門的ID。結果我們不但需要記住網名,還需要記住這是哪個網的網名,認知非常複雜。現在的情況則大不一樣:Google提供了Gmail,提供了Google賬号登錄,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身份統一”的問題,也可以跨網站維護關系鍊(“從Gmail導入聯系人”)。
到這一步,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因為私電子郵箱地址密性較強,所以終究不太合适陌生人之間建立聯系。直到Twitter、Facebook、微博,、微信公衆号等“公衆性質”的平台出現,統一身份的價值才體現完整——借助統一身份,信息的發布者既可以累積之前公開過的信息,又有了“不那麼被打擾”的溝通渠道,由此大大降低了建立有效聯系的成本。本文最開始提到的兩個例子,都是“通過甲平台認識發布者,通過乙平台聯系發布者”的典型。
作為反面的例子,在實名信息越來越多之後,非實名甚至匿名信息的市場已經越來越小了。流行過的“秘密”App雖然當時很火爆,終究難以為繼。原因之一就是這種信息刻意隐瞞發布者身份,所以閱讀者基本無從參考(發布者也不受約束),隻能作為單純的信息存在,價值必然大打折扣。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這隻是“使用統一身份”,不是“實名”。但在我看來,“實名”不一定非用現實中的“真名”,通行的“網名”作為可信的标識,也算“實名”。更何況随着互聯網與現實的結合,線上線下交流越來越多,線上的“實名”終究會與線下的“實名”挂鈎——想做網絡上大名鼎鼎現實中默默無聞的人,已經越來越難了。
之前我曾經寫過《你的弱關系有多強》,說的是有效的社交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弱關系的強度,也就是“和不那麼陌生的人建立有效聯系的能力”。在網絡上使用實名,恰恰是增強“弱關系強度”的關鍵。因為借助實名,你在網絡上發表的每一點信息,都可以視作你本人的化身,會在無數的人腦海裡積累關于你的印象。如果你堅持傳遞有價值的信息(還必須不是抄襲的),實際上是在無數人那裡建立良好的信譽。結果,當大家需要合作的時候,高強度的弱關系就能自然而然地破土而出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