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即将實施嚴格的垃圾分類,網民吐槽頗為熱鬧。在德國,垃圾分類從發端到現在,近30年了。來看看德國民衆是如何适應這一過程的。
垃圾車從各家各戶把垃圾運到一起,大鏟車把它們堆成小山,再壓實、填埋到地裡。成群的饑餓的鳥兒在上空盤旋。由此産生的臭氣以燃燒的方法處理。過後不久,有人拿着塑料袋來撿走自己覺得還有利用價值的東西。
這樣的景象直到1980年中期還出現在許多德國城市。當時對待垃圾的态度就是:隻要盡快消失、越簡單越好。回收?還是個陌生的詞彙。但是,沒過多久,随着垃圾的量越來越大,這種方法根本應付不了。同時,有關原材料緊缺的讨論出現了,人們開始轉換思維。1991年,時任德國政府通過了《包裝法》(Verpackungsverordnung)。
根據該法,生産商有責任回收使用過的産品。該行業成立了自己的垃圾回收企業,其标識為"綠點"(der grüne Punkt)。這個标識印在參與回收的産品上。這種回收體系也叫雙軌體系(DSD)。
不同種類的垃圾收集設施誕生了,垃圾桶的顔色開始變得花花綠綠。比如,藍桶裡扔紙垃圾,黃桶裡扔各類包裝,從保鮮膜到酸奶盒。在當時,這樣的原則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民衆積極性高漲,童話書以垃圾分類為題材
德國民衆開始垃圾分類了。他們把有回收價值的垃圾分揀出來,把玻璃瓶送到公共收集點或賣飲料的商店。
押金體系提高了人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比如,退還玻璃瓶可以拿回一點押金。如今仍是這樣,玻璃瓶也好,塑料瓶也好。
"民衆的參與度一開始就十分高漲",雙軌體系(DSD)的諾伯特·弗爾(Norbert Völl)介紹說。事實上,垃圾分類成為了一種"大衆運動"。這不單要歸功于擲金數百萬的科普活動。甚至一些兒童童話書也以垃圾分類為題材。
垃圾回收是高科技
但對經濟界而言,還是有個困難:如果垃圾分類的純度不夠,還是沒辦法回收利用。比如,酸奶盒屬于塑料垃圾,上面的膜蓋卻是鋁制的。怎麼分揀呢?
最早是采用人工分揀,許多人站在傳送帶上,手工分揀。但這太費功夫了。業界開始嘗試借鑒礦山、農業機械技術,比如震蕩篩檢機,可以用于把煤炭或土豆按不同的大小分揀出來。随着時間的流逝,分揀技術越發成熟,比如,可以用紅外線、磁鐵對包裝進行分類。
與此同時,計算機的運算能力越來越強,如今,可以在幾秒之内把不同的塑料、金屬分開。
越來越多的法律法規出台,這讓垃圾回收已成為一個高科技行業。研究者和工程師一方面改良回收技術,另一方面也對産品進行設計、讓其更易于回收。這使得過去10多年來,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大大增加。
波恩市的垃圾回收簡單回顧
波恩市政部門的網頁上回顧了這個聯邦德國前首都的垃圾回收史。回顧中說:對今天的德國人來說,垃圾分類是理所當然的。但短短幾十年前,德國還是個"随手一扔"的社會:買、用、扔三部曲。直到生活富裕帶來的垃圾越來越多,才出現垃圾回收的理念。
回顧中說,在約120年前,波恩和許多其它德國城市一樣,垃圾是直接扔在街上或垃圾堆裡的。當時,隻有舊報紙和剩菜剩飯可以利用,用于包東西、喂牲畜。直到20世紀初,波恩市政部門才開始承擔垃圾處理工作。
直到1970年代末,德國才開始在街頭擺放玻璃瓶回收桶。1980年代中期開始擺放紙類回收桶。1990年代中期,才開始在每棟樓房旁邊設立分類的垃圾桶,包括後來引入的可降解生物垃圾桶。垃圾分類回收的理念變成了現實。
對于波恩市而言,直到1980年代末,居民垃圾還是堆放在垃圾場的,一小部分進行焚燒。1992年,新的垃圾焚燒設備開始使用,當時德國的垃圾分類、回收利用還處于發展初期。盡管已有玻璃和紙張的回收,但直到1992年《包裝法》的生效,包括可回收塑料垃圾在内的分揀系統才廣泛實施。又過了一些時間才增加了可降解生物垃圾的分類。
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點贊,分享!你有什麼建議,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