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幕常識?11月29日,哔哩哔哩(以下簡稱B站)與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聯合發布2021年度彈幕:“破防了”這已經是B站連續第五年發布年度彈幕,前4年的年度彈幕分别為:囍、真實、AWSL、爺青回B站同時表示,目前彈幕總數已突破100億,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彈幕常識?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11月29日,哔哩哔哩(以下簡稱B站)與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聯合發布2021年度彈幕:“破防了”。這已經是B站連續第五年發布年度彈幕,前4年的年度彈幕分别為:囍、真實、AWSL、爺青回。B站同時表示,目前彈幕總數已突破100億。
作為一種即時性互動方式,彈幕可以直接反映觀衆對于視頻内容的反饋,也可以實時和其他觀衆互動,已經成為年輕用戶十分喜愛的交流方式。而彈幕文化的興起,讓個體在改變自己獲取信息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自我表達、人際互動的方式及社會角色。不可否認,彈幕已實現了自身的“破防”——突破小衆範圍的傳播,進入主流文化領域已經成為現實。
需求:
一種真正的情感陪伴
彈幕發源于日本動漫視頻分享網站,此後迅速在國内動漫網站Acfun和B站興起,拓展到愛奇藝、騰訊、優酷等各大視頻播放平台。近幾年,小紅書的視頻内容中也出現了彈幕功能。而B站在不斷更新彈幕功能,包括“智能防擋彈幕”“彈幕跳轉視頻”等。
有研究認為,彈幕給單一的内容觀看加入了社交基因,構建了一個評論與影像同步的觀影場景,以此滿足了年輕人個性表達和“群體觀影”的社交需求。2020年,一項面向全國1976名大學生的調查問卷顯示:61.34%的被調查者觀看視頻内容時經常選擇開啟彈幕。最受歡迎的彈幕形式為“字幕君”等功能型彈幕,其次是“吐槽”“造梗”等互動型、評論型、“名場面打卡”等狂歡型。
一般來說,彈幕可以被視為一種微評論。在觀看網絡視頻時,用戶通過幾句話或者幾個字的彈幕,便可及時發表自己的點評和感想。與專業的豆瓣影評相比,這樣的評論短小精悍。大學生小小認為,彈幕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便是功能型彈幕。“常見的口号有‘前方高能’‘高能預警’‘非戰鬥人員請撤離’等。看似警告,其實是反語,提醒大家接下來可能會有沖擊性的場景,或者激動人心的劇情、人物出現。”小小介紹,哪怕是獨自看恐怖片段,有“字幕君”護體,感覺大家同時在看,也多了一重安全感。
即便彈幕的語言文本呈現出明顯的碎片化,也實實在在地推進了視頻的觀看體驗。像“地主家的傻兒子”“媽媽問我為何跪着看視頻”“這是一個有味道的視頻”“隔着屏幕我都聞到了味道”等流行彈幕語,本身傳遞的信息十分零碎,幾乎不含任何叙事成分與邏輯分析。但它們提供了多角度的觀看體驗,讓用戶能夠以一種鮮活、立體的方式解讀視頻内容。
早些年彈幕文化剛誕生時,很多人解讀為它是一衆年輕人釋放孤獨感的方式,彈幕裡幹澀生硬、統一刷屏的“哈哈哈哈哈哈哈”的确像極了寂寞的注腳。而“無時空距離”的同步社交,更是改變了以往内容傳遞和反饋分離的情況,讓網友可以在視頻中互動,交流所思所想。現在,更多的年輕人,将看彈幕視為一種真正的情感陪伴。
“通過彈幕看到很多人曾經留下來的評論,仿佛大家在一起追劇,感覺很熱鬧。”小小一直堅信,在彈幕世界裡信手拈來發出一些“神評論”的人,在現實世界裡肯定擁有有趣的靈魂。不同的用戶,在視頻同一時段留下的彈幕,可以被後來的觀衆看到,營造了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人可以“一起嗨”的場景。
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譚雪芳提出,彈幕看似随意的“吐槽”“造梗”,卻在功能層次之上滿足了陌生化社會中人們對知識的分享、觀點的交互,甚至幫助網友塑造網絡虛拟人格。從這個角度出發,視頻内容本身不再是判斷其好壞的唯一标準,觀看視頻的體驗感才是決定受衆意願的核心價值。
有趣:
沒有彈幕的視頻是不完整的
其實,從影視作品的沉浸感看,一排排刷屏的彈幕是極其影響觀影體驗的。但目前彈幕的受衆往往不僅僅是沖着視頻内容去的,“看彈幕内容”越發成為用戶的普遍心态。這不是喧賓奪主,對他們來說,一撥高質量的彈幕内容,不僅不會讓影視作品失去代入感,相反,彈幕中網絡新語言的多元使用,為觀影過程提供了更多新穎鮮活、幽默逗趣的體驗。
最典型的例子,“破防了”本為遊戲術語,意為使用特殊物理傷害突破了防禦。在互聯網語境中,“破防了”一詞有了更豐富的含義,表示心理防線被突破後,産生了不可抑制的震動。不管是看到了影視劇中戳中淚點的台詞、紀錄片裡的偉大曆史時刻,還是百無聊賴時被一個搞笑視頻暴擊,都可以發出一條“破防了”的彈幕來表達共鳴。
調查問卷顯示,86.43%的受訪大學生享受互動和集體觀看的感覺,75.13%認為有趣的彈幕能帶來新的意義和快樂,67.27%将發彈幕看作一種表達觀點的方式,63.05%認為彈幕是視頻内容的良好補充,53.19%表示通過彈幕可以穿越空間、時間,找到世界各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
所以,一個愈發明顯的趨勢是:在很多年輕人眼中,沒有彈幕的視頻是不完整的,彈幕讓視頻變得更加有趣。主要原因在于彈幕營造出的獨特風格,是文化認同(身份的)表達,恰好可以讓青年群體标榜自身。
彈幕需要借助文字和表情符号表現,所以年輕人創造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獨特語言符号。像AWSL、爺青回、妙啊、名場面、有内味了、禁止套娃、雙廚狂喜、絕絕子等詞,普通大衆不能立刻理解,需要掌握特定的知識結構和文化背景才能明白。這就增強了青年人的自我意識,他們在使用這些詞彙的時候也是一種自我身份的表明。
《場景革命:重構人與商業的連接》一書中提到,很多時候人們喜歡的不是産品本身,而是産品所處的場景,以及場景中自己浸潤的情感。小小覺得這樣的思考邏輯置換到彈幕裡也十分匹配,“視頻傳遞的是創作者的意圖,彈幕傳遞的是千萬用戶的感受。年輕人将自己的情感吐露,用獨特的語言符号表述于彈幕之中,越來越多的用戶看到,産生相同的興趣點激發觀點碰撞,從而引爆了話題,促使彈幕語言成為爆款,一傳十十傳百。”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主任孫萍也認為,彈幕熱詞生動地展現了年輕人的情感激蕩和文化共鳴。彈幕正在成為一種數字時代的符号标記,記錄、展現了當代青年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流變。
颠覆:
二次創作的狂歡
彈幕文化在互聯網生态中得到了長足發展,不僅在于彈幕本身,“視頻 彈幕”的形式,也被互聯網語境重新诠釋,慢慢演化成一項新的内容産品,在社交平台流行。而更深層次的影響是,從日本“禦宅”文化衍生出來的彈幕,正在以其表達方式娛樂化、互動圈層草根化以及内容多元化等特點,将主流社會中所謂的“權威”和“等級”輕松解構。
視頻中經常被彈幕刷屏的“XXX人民發來賀電”,是用戶借用央視新聞聯播句式對主流文化進行調侃。如果視頻中出現類似慶祝的内容,網友便會不約而同地發出“XXX人民發來賀電”以示慶賀,組建熱鬧的場景。
更讓人忍俊不禁的是,小米創始人雷軍曾在一場發布會上展示了自己的英文,B站網友立刻制作了單曲循環“Are you Ok?”的彈幕視頻,大批網友在彈幕中發表觀點,笑點不斷,點擊量迅速突破千萬。“Are you Ok?”蹿升網絡熱梗,讓一個創業領袖嚴肅的正統形象,不經意間被解構得“萌萌哒”。
從這個角度看,彈幕不僅僅是一種表達方式,更像是一個完整的參與平台,發動、鼓勵、支撐年輕人進行二次創作。相比較專業的生産内容,彈幕體系提供了更低的門檻和讓參與者更積極、更熱情的二次創作氛圍和環境。
在彈幕空間裡,他們可以不做溫文爾雅的紳士淑女,可以熱衷于“吐槽”“惡搞”“造梗”,完全颠覆自我。相對自由的生态,讓年輕人有了充滿偏好和趣味性的自我表達空間,獲得極強的參與感和滿足感。借助彈幕交互性的媒介特點,這種獨特的文化語言能夠實現更廣的傳播。
越來越多的年度彈幕熱詞成為流行語,恰好印證了網絡世界裡的彈幕文化走向主流文化的一種形式和可能。隻不過,在這場彈幕的狂歡中,年輕人既是表演者,又是觀賞者。朱子钰
來源: 大衆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