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的
“姑姑”通常指父親的姐妹,有時也用作對無血緣關系女性長輩敬稱,大家對這個解釋都明白,但魯西南部分縣市方言裡卻是把這種“姑姑”的意思叫成“嫲嫲(mā má)”。魯西南方言口語裡的“姑姑”又是什麼呢--尼姑,魯西南方言口語把尼姑稱為“姑姑”,或者帶個語氣助詞稱為姑子、姑姑子、姑姑的、姑姑得。
2021年5月拍攝
《國語辭典》給“姑姑”有三個意思解釋,一是稱父親的姊妹,也稱為姑媽、姑母;二是小姑;三是尼姑、道姑,還舉了“元.馬緻遠《任風子.第一折》:道士每住滿全真院,莊家每閑看神仙傳,姑姑每屯滿七真堂。”這個例句。魯西南方言就是用的第三個意思。如“奶奶廟裡的姑姑的又來化緣啦,咱這回給她點啥?”“俺吃齋念佛,每回到奶奶廟求神保佑都管乎,俺準備給她新織的布,讓她揍件新袍子穿。恁随便給姑姑的點面油就中啦”。
2021年5月拍攝
查資料了解到,我國第一個依戒律削發受戒的“姑姑的”是洛陽竹林寺的淨檢。淨檢俗姓仲,名令儀,彭城(今徐州市)人。淨檢少時勤奮好學,擅長尤擅琴、書法和繪畫,是位多才多藝的女子。西晉建興年間(313~317),她從西域沙門智山和尚下發,受十戒,成為中國第一位“姑姑”。其他的就不叙述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