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詩文的意境之美

詩文的意境之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08:27:29

詩文的意境之美(詩文裡的自然美學)1

風物的枯榮有序沿着時光的經脈遊走,盛開與衰敗皆是自然的跫音。人們在一眼望不到的平淡裡被瑣事環繞,此時,唯有從暮春微雲、夏夜竹風、秋日黃昏、寒冬白雪這四季變換裡窺得自然之詩意,生活才會由瘦削變得豐腴。

我讀詩文,愛極了那些詩意盎然的白描之句。一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讓我一度愛上了江邊的風景;一句“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讓我永遠迷戀春天這個時節……在我看來,詩文之美感在于天然有情趣,意境渾融者最為登峰造極。簡單但饒有諧趣,平淡卻韻味無窮,造就了詩文裡清遠美麗的動人之感。

宋代蔡啟曾在《蔡寬夫詩話》中說:“天下事有意為之,辄不能盡妙。”詩人們從自然中撷取一朵白雲、一滴清露、一顆紅豆,化作相思;也從自然中借來一汪清泉、一縷荷香、一棵老樹,寫作懷鄉。文章之精妙在“自然”二字。

自然語言有真意。提及語言的平凡樸素,東晉陶淵明當為首選。柴扉、犬吠、雞鳴、南山……這些田園生活裡常見的意象,在詩人筆端被注入了新的生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過短短幾字,卻勾勒出一幅悠閑、恬淡、美好的田園圖景。語言仿若天成,情感自然流露, 言語的組合有時候像是煙霧和小雨,隻“煙雨”二字便能生出許多旖旎情思。

杜甫的詩文之所以備受尊崇,也全然在一個“真”字。《無家别》裡未用華麗雍容的語言,隻書寫真摯的情感,便将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與封建統治者的腐敗堕落展現得淋漓盡緻。一首“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莺恰恰啼”,隻是将場景連綴,卻依然給人一種妙趣橫生、詩意盎然之感。

清代陳少香有言:“情得其真,則一花、一木、一水、一石、一讴、一詠,皆有天趣,足以移人。”這也 可佐證詩文之趣味貴在真情實感。晚唐時期的苦吟派詩人采用“兩句三年得”之法,雖也有好字句出現,但長期困于此未免過于執拗,不如觀山看水、聽風賞雲。世間風物有萬般顔色,青細的煙,朦胧的霧,嶙峋的石,塘中的一尾遊魚……皆可成就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般的好文字。

自然意境有美感。論述古代詩文,一定會談到意境。一首詩文所營造出來的意境,會讓人有親臨之感,猶如與詩人所描繪的景色相擁而眠。清代劉熙載在《藝概》将意境分為了四類:“花鳥纏綿,雲雷奮發,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詩不出此四境。” 這其中,“花鳥纏綿”說的是一種清新明麗的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自有一種清麗;“雲雷奮發”指的是一種熱烈崇高的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則有一種闊大的情懷;“弦泉幽咽”說的是一種凄清哀涼的美,“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可謂情深意切;“雪月空明”指的是一種和平靜穆的美,“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瞬間便讓人感受到大雪紛紛,萬物空寂。這四類皆是源于自然之物,可見對自然的感悟能讓人産生一種審美意識,自然之重要可見一斑。以上種種,都是對自然意境的一種藝術概括。詩人作詩寫文來源于自然,大自然所蘊含的自然美感永無窮盡。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對詩文最美的诠釋,誠如蘇轼所說“萬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世間風物帶來的靈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擁抱自然,寫自然詩文,便有無窮樂趣!(杜明芬/文)


來源:石家莊日報客戶端

記者:董子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