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門前種‘雙棗’,‘窮神’不打擾”。雖然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着實是認真揣摩了好久,但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于是,隻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所謂的“雙棗”,也就是指兩棵棗樹。
棗樹為鼠李科棗屬的一種落葉小喬木,多生長于海拔在17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地帶,是我國的原産植物。後來,被引進到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進行廣泛栽培。
現在新培植的棗樹都比較低矮,而以前的棗樹都屬于株型比較高大的果樹,一般株高可達10米左右。當棗樹衰老之後,人們便會利用其木材制作各種家具。
在曆史上,關于棗樹有許多傳說,一種傳說認為:棗樹屬于“神樹”,具有非常神奇的功能。
據稱,在明朝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孫分别分封到各地做了藩王,随着時間的推移,藩王的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标早逝,在洪武三十一年的時候,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稱為建文帝。 建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便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商議後采取了一系列的削藩措施。這一措施的實施,引起了許多藩王的不滿,而最不滿意的乃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于是,建文帝打算将燕王朱棣除掉。
不過,燕王朱棣絕非等閑之輩,當他預感到自己将被除掉後,便開始先發制人,發動了曆史上非常有名的靖難之變,史稱“靖難之役”。
燕王朱棣發動了政變,不明真相的老百姓都反對他的做法,并不願意附庸在他的麾下,因此,在燕王掃北時,燕王大軍便一路對百姓也展開了殺戮,燕王大軍所到之處無不血流成河。
據稱,在一個天氣非常晴朗的日子裡,燕王大軍到達了山東省西北部慶雲縣的一個村子裡,燕王大軍剛準備動手對村子裡的老百姓展開殺戮,忽見位于村子中央的一棵老棗樹的樹梢開始劇烈搖動,緊接着,一片烏雲翻滾,頓時狂風大作,進到村子裡的燕王大軍悉數被狂風吹到了村外。燕王大軍一看局勢不妙,便紛紛逃竄,從而使這個村子裡的老百姓逃過了一劫。因此,當地的老百姓都認為棗樹是能夠“通靈”的“神樹”。
據稱,這棵曆經1600餘年風雨的老棗樹至今還枝繁葉茂,是中國現存樹齡最長的一棵老棗樹,已載入《中國名勝大辭典》中。1989年,慶雲縣還為這棵老棗樹立碑,碑陽上的“唐棗”二字,由著名書法家蔣維松先生書寫,篆書雍容典雅,遒勁靈秀。碑陰上镌刻有碑文,由當時已76歲高齡的山東藝術學院教授宗惟成先生書寫,300餘字的楷書,筆筆意到,平正峭勁。
關于棗樹的另一種傳說認為:棗樹屬于“富樹”,如果有兩棵棗樹就能夠将“窮神”拒之門外。
據傳說,在唐朝的時候,山西某地有一戶人家非常貧窮,盡管這戶人家的所有人都是勤勞之輩,但仍然富裕不起來。但凡有一些積蓄之後,家裡便會發生各種事端,從而導緻積蓄耗盡。有一天,村子裡來了一位道人,當道人走到這戶人家讨飯時,這戶人家竟然将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僅有的一點白面給道人烙了一張餅,道人因此而感動。道人臨别時建議這戶人家:一定要在自家的庭院門口栽植兩棵棗樹。當這兩棵棗樹栽植成活之後,這戶人家就會富裕起來。
這戶人家聽從了道人的建議,在道人離開後便将兩棵棗樹栽植在了庭院門口。果然,當這兩棵棗樹栽植成活之後,這戶人家便開始有了積蓄,而且,随着時間的推移,積蓄也越來越多,最後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戶。從此以後,當地老百姓便認為棗樹是“富樹”,若在家門口栽植兩棵棗樹,就能夠阻擋“窮神”進家,從而守住财富。其實,這就是“門前種‘雙棗’,‘窮神’不打擾”這句俗語的來曆。
當然,以上說法僅僅都來自于傳說,是不能夠完全相信的。但棗樹畢竟是一種果樹,盡管将棗樹栽植在家門口不一定能夠阻擋“窮神”,但能夠摘棗子吃也是一件美事呢!
聽了老農的講解後,我總算是弄明白了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盡管這句俗語中所要表達的意思僅僅來自于傳說,不一定是真的,但在家門口栽植棗樹應該不是什麼壞事呢!因此,如果家門口具有種植棗樹的條件,那就種植一兩棵棗樹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