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在江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宜春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宜春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副市長候選人,宜春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張俊;宜春市發改委主任胡鋒;宜春市工信局局長胡練康;宜春市文廣新旅局局長李智勇;樟樹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陳钰先圍繞“在新征程上奮力建設江西綜合實力強市”主題介紹了有關情況。
新聞發布會現場(張淑芳攝影)
宜春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副市長候選人張俊告訴記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趕考路上,宜春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創造性推動工作落實,開創了宜春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局面。“十三五”期間,全市GDP年均增長8.7%,2020年GDP總量為2789.87億元,是2015年的1.51倍,GDP總量由全省第5躍升至第4,今年有望突破3000億元大關,三次産業比重優化調整為11.6:40.8:47.6,經濟綜合實力進入“全國百強”,全面小康如期實現,圓滿完成了“十三五”提出的“提前翻番、力争百強、全面小康”總體目标。
張俊表示,宜春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開放創新、強攻工業”戰略,規上工業企業2020年達1812家,淨增715家,總量列全省第3;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1.7%,甯德時代、國軒高科、合衆汽車、清陶能源等一大批頭部企業和細分領域領軍企業紛紛落戶宜春,新能源(锂電)産業迎來發展爆發期,形成了從锂礦采選到新能源汽車制造完整的産業鍊。
宜春市委、市政府全域創建“富硒綠色有機農産品大市”,全市共建成高标準農田432.67萬畝,富硒農産品基地145萬畝,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産品認證412.7萬畝,糧食生産實現“十七連豐”,獲評“國家農産品質量安全市”“全國富硒農業示範基地”。
宜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動第三産業發展,全市新增4A級旅遊景區14家,溫湯旅遊度假區成為全省首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靖安入選“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年旅遊接待人數突破1億人次,商貿物流、健康養老、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宜春市委、市政府縱深推進各項改革,推出961項改革舉措,打造了一批有影響的改革品牌,不動産“登記 交易”一體化改革獲國務院通報推介,首創法律顧問制度獲中央綜治辦向全國推廣。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進“一次不跑、一次辦好”改革,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深入開展降成本優環境專項行動,建立政企圓桌會議、政銀企對接、營商專員幫扶等制度,着力打造“四最”一流營商環境,全力建設全省營商環境一等市、全省政務服務滿意度一等市。
宜春市委、市政府縱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數全省第3,新增省級研發平台73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突破40億元,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41件,科技實力綜合排名上升至全省第4位,獲評“國家創新驅動示範市”。
宜春市委、市政府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主動參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打造内陸地區開放高地,宜春海關開關運營,開通宜春至甯波鐵海聯運班列,結束了贛西地區沒有直接出海通道的曆史;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464個,實際利用外資、出口總額年均增長8.1%、9.1%。
宜春市委、市政府紮實推進城鄉建設,按照“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的要求,投入1733億元,實施“城市功能與品質三年提升行動”項目1529個,深入開展城市功能修補、生态修複工程,着力建設“生态城市”“美麗城市”“宜居城市”;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累計完成2.56萬個村點“七改三網”整治建設,建成秀美鄉村示範線15條,美麗宜居示範鄉鎮48個、示範村莊434個,水泥路、動力電、光纖網等實現村村通。
宜春市委、市政府大力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成運營高速公路10條,實現縣縣通高速;鐵路運行裡程突破500公裡,其中高鐵191公裡;宜春明月山機場建成通航,通達北京、上海、深圳等18個全國主要城市,群衆出行更加便捷。
宜春市委、市政府狠抓生态文明建設,作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全市累計創建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縣4個、國家生态縣3個、省級生态文明示範縣6個,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标準,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均值達标率100%。
宜春市委、市政府終堅持發展為民、一切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關注群衆安危冷暖,關切百姓急難愁盼,始終把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标,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比重每年穩定在80%以上。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5.72萬戶、16.48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兩不愁、三保障”标準全部實現,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曆史性解決。疫情防控工作穩紮穩打,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快速打赢疫情防控阻擊戰,是全省第一批清零的設區市,守住了無一例死亡病例、無一例醫務人員感染的底線,交出了優異答卷。教育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全市新改擴建學校105所、增加學位16.4萬個,學前教育“入園難、入園貴”和中小學“大班額、大校額”等問題得到階段性化解,全市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7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1.99%。就業優先政策全面落實,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27.9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人口41.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以内。城鄉養老服務快速發展,扶持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産業,新建農村“黨建 樂齡中心(幸福食堂)”1754個,改擴建敬老院102所。與此同時,我們持續推進平安宜春、法治宜春建設,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宜春市委、市政府始終堅定不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為人民群衆辦實事解難題,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好、幸福感越來越強。“十三五”期間,全市民生支出合計2187億元,占财政總支出的80%以上比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長7.7%和8.6%。着重抓了以下方面:
盡銳出戰打赢“脫貧攻堅戰”。本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的宗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市1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大幅改善,5.72萬戶、16.48萬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3萬元,“十三五”期間年平均增幅達30.89%。
下大力氣解決群衆“急難愁盼”問題。一是持續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零就業家庭動态清零,城鎮新增就業28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41.6萬人。二是紮實推進“教育補短闆”工程,累計投入資金60億元,新建改擴建城區學校105所、增加學位16.4萬個,改造農村學校3829校(次),學前教育“入園難、入園貴”和中小學“大班額、大校額”等問題得到階段性化解。三是着力解決“病有所醫”問題,将群衆呼聲高、醫療費用高的32個疾病納入門診慢性病管理,全市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範圍内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别達到84%和75%。
不斷滿足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深入實施“城市功能與品質行動”,開工建設項目1529個;二是加大棚改區改造力度,完成棚改17.35萬套,累計改造農村存量危房2.78萬戶,啟動改造371個老舊小區;三是下大力氣狠抓生态環境保護,宜春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标準,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均值達标率100%,我市先後蟬聯“國家衛生城市”,入選“國家健康城市試點市”,群衆生活的家園越來越美麗精緻。
宜春市發改委主任胡鋒表示,宜春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治理之路,着力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生态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生态品牌創建亮點紛呈,“生态 大健康”産業模式、“綠色發展”靖安模式、宜豐生态警察中心入選國家首批生态文明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明月山溫湯旅遊度假區獲評全省首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溫湯鎮獲評全國首個世界溫泉健康名鎮,豐城循環經濟産業園獲批全省唯一的國家綠色産業示範基地。全市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縣、省級生态示範基地等生态标杆全省最多。
“十三五”期間,宜春市緻力于打好藍天保衛戰,做好減污降碳,全市空氣優良率96.7%,列全省第二,PM2.5濃度均值31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創近年來最好水平。全市27個國省考、國省控及縣界斷面水質年均濃度均達到或好于III類水質。全市森林覆蓋率持續穩定在57%左右,濕地保有量6.44萬公頃,自然保護地55處,總面積269.6萬畝,占全市國土面積9.62%。着力調結構、促轉型,全市生态農業、旅遊産業、健康産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全域創建“富硒綠色有機農産品大市”,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産品認證412.7萬畝,富硒農産品基地達145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13萬畝,規模全省第一。
胡鋒說,近年來,宜春市堅持創新引領,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構建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創新體系,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實施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行動。目前宜春市有科技型中小企業922家,高新技術企業725家,獨角獸(瞪羚)企業19家。2020年全市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8.9%。以企業為主體獲得省科技獎勵27項,連續兩年獲得省科技獎勵一等獎。
一是強化政策支撐,提增企業研發投入。宜春市先後出台了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建設創新型城市、關鍵重點科技創新技術“揭榜挂帥”、科技創新券等政策措施,拿出真金白銀,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十三五”期間,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量實現翻番達40億元,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1.04%。
二是推動平台建設,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依托企業大力推進科創平台建設,新增各類省級創新平台73個,總數達143個。以科創平台為載體,與國内30餘所著名高校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實現技術對接60餘項,技術交易額近40億元,引聚國家高層次人才97人,博士420人、碩士3691人、規上企業高層次管理人才5212人,與中科院系統10名院士、31名專家建立了長期科技合作關系。同時,聚焦主導産業做精科創平台,圍繞我市锂電新能源、富硒、中醫藥三大優勢産業,先後挂牌組建了江西省锂電新能源産業研究院、江西富硒産業研究院、樟樹市中醫藥産業研究院,并依托産業研究院,同步組建了相應的産業創新聯盟。
三是推動服務提升,纾解企業創新難題。在全省率先實施“企業科技特派員”制度,發揮人才優勢,助力産業升級,相關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建成了全省第一個線上技術交易平台,推動科技資源與企業需求有效對接;組建全省第一家高企協會,入會企業已達到617家,成為江西省首批具備科技成果評價資質的單位;深化科貸通服務,籌集風險補償金0.81億元,目前累計貸款8.17億元,有效地解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宜春市工信局局長胡練康說,宜春是傳統工業大市,90年代中期就有了完整的機械工業體系,是全省重要的工業基地。黨的十八大以來,宜春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贛西經濟轉型加快發展決策部署,持續深化産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步伐。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比達38.9%。一是做大新能源(锂電)産業。堅定不移把新能源(锂電)作為全市首位産業來抓,充分發揮宜春锂礦資源禀賦優勢,圍繞薄弱環節持續招大引強,成為全國唯一擁有從锂礦采選到新能源汽車制造完整産業鍊的地級市。目前宜春碳酸锂産量約占全國四分之一,負極材料産值列全國第二,恩捷、紫宸、通瑞、清陶等一批龍頭企業已形成産能,甯德時代、國軒高科、合衆汽車等項目建成達産後,預計整個産業規模可突破1500億元。
二是做強中醫藥産業。堅決落實中醫藥強省戰略,在傳承和發揚“樟幫”傳統中藥飲片炮制技藝,推進中藥經典名方開發的基礎上,投資200餘億元新建藥都科技産業園、藥都創新創業園、生物醫藥産業園,吸引修正藥業、創諾醫藥、緣生生物等知名企業成功落戶。連續舉辦51屆中國樟樹藥交會,樟樹中藥材市場已輻射21個省(市)以及東南亞地區,形成藥地、藥企、藥市、藥會一體化發展格局。
三是做優傳統産業。以綠色化、智能化、品牌化為方向不斷激活傳統産業新動能。濟民可信投資60億元的全球最大工業燃氣生産項目在高安建成,豐城循環經濟園區獲批全省首家國家級綠色園區。高安建陶産業數控化率達85%。奉新紡織産業實現自動化設備全覆蓋,并獲批國家級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範城市。
宜春市文廣新旅局局長李智勇說,宜春市文化和旅遊事業發展,成果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宜春藝術創作精品叠出。創作了一批反映全市人民決勝全面小康的優秀文藝作品。《陽台上的野菊花》《禅境宜春》《我的上高》《一生隻為一事來》等舞台劇目、影視作品榮獲國際、國家級獎項,大型宜春采茶戲《南田印象》《月照山鄉》分别榮獲2016、2020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歌曲《你笑起來真好看》入選中宣部第八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
二是文化保護傳承成果斐然。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國家級9項、省級89項,省級非遺生産性保護基地11個,傳承、傳播和研究基地7個,江西省首批非遺傳承小鎮2個,構築了覆蓋全市的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體系,形成了中醫藥炮制、酒類釀造、茶葉和傳統食品制作等鍊條較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相關産業集群。全市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實現了縣縣都有“國保”。洪州窯遺址、李洲坳東周墓葬、華林造紙作坊遺址,3處考古發掘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樟樹吳城遺址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和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終評名單。
三是全市文旅産業提質增效。2019年全市接待遊客突破1億、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千億,“十三五”期間兩項指标分别保持31%和29%的年均增長率。目前,全市文旅在建項目84個,總投資額820.6億元,新簽約17個,總投資額232.7億元。今年開工建設的“華強方特熊出沒”主題公園系列項目,為贛西第一家大型主題公園,極大地增強了宜春作為贛西區域中心城市旅遊産業的輻射力、影響力。
四是文旅品牌創建勢頭強勁。十八大以來,全市創建國家4A級以上旅遊景區19家,明月山獲評贛西首家5A級旅遊景區,明月山溫湯鎮獲評全國首個“世界溫泉健康名鎮”和全省首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靖安縣成功創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目前,全市共有國家5A級景區1家、4A級旅遊景區23家,省級鄉村旅遊點91家,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3個,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3家,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1家,文旅品牌總量位列全省前茅。
樟樹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陳钰說,近年來,樟樹堅持樹品牌、建标準、育龍頭,深入實施“中國藥都”振興工程,着力推動“中醫藥 康養旅遊”融合發展,形成了種植加工、生産研發、康養文旅全産業鍊發展格局。全市現有醫藥企業406家,規上工業企業89家,中藥材種植面積超50萬畝,醫藥産業集群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列全省100個重點産業集群第2位。憑借1800多年的中醫藥文化底蘊和強大的産業優勢,高品質建成了以中醫藥為主題的岐黃小鎮和中醫藥博物館,有序推進銀核香樟生态頤養園建設,閣皂山、樟樹古海入圍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三皇宮認定為省級旅遊休閑街區,中醫藥康養文旅産業布局基本形成。堅持以人才推動産業發展,成立了樟樹中醫藥産業研究院,建成樟樹中醫藥職業學院,成功引進江西師範大學健康産業學院,為推動中醫藥與康養旅遊深度融合提供了智力保障。
為進一步促進中醫藥與康養旅遊深度融合,樟樹市高質量編制了樟樹市文旅産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及“閣山康養谷組團、臨江古府組團”重點文旅産業區域專項發展規劃策劃,推動健康養老與中醫保健、康複療養、醫療旅遊、生态觀光、休閑度假融合互動。一是發展中醫藥康養旅遊産業。推動岐黃小鎮、閣皂山、古海、三皇宮文旅街區等中醫藥特色景區景點串線,打造中醫藥康養旅遊精品線路,做大做強以“鹽漂浮、看藥景、觀藥藝、做藥療(鹽療)、探藥源、拜藥祖、訪藥史、食藥膳、喝藥酒、品藥茶、逛藥市”為特色的中國藥都康養旅遊産業鍊。二是打造中醫藥康養旅遊品牌。深挖“樟幫”文化内涵,探索國家非遺樟樹藥俗、省級非遺藥都藥膳等中醫藥特色文化與康養旅遊有機結合,深化與江西中醫藥大學的藥膳研究合作,建設全省藥膳體驗基地、國家級中醫藥康養基地,提升“中國藥都•養生福地”旅遊品牌影響力。三是推廣中醫藥康養旅遊産品。鼓勵企業以藥食同源地産藥材為主要原料,積極研發配方飲片、酵素食品、藥膳産品等特色旅遊産品,豐富中醫藥康養旅遊業态内涵。
(中國日報江西記者站記者 王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