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節目《最強大腦》開啟的人機大戰,讓人們第一次直接見證着人工智能将對人類社會現實生活産生諸多深遠的影響。一談到人工智,将來人工智能能會不會替代人是被談論最多的話題,人工智能的利弊一直在博弈着,人類對于人工智能這個新的朋友,還不知道如何來相處。
反對派:史蒂芬·霍金警告說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意味着人類的滅亡
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的利弊一直在讨論,其中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警告說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意味着人類的滅亡。
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的采訪時霍金說,這種技術會迅速演變并超過人類,那時将會出現電影《終結者》中想象的一幕。
“我們已經擁有原始形式的人工智能,而且已經證明非常有用。但我認為人工智能的完全發展會導緻人類的終結”,霍金教授在星期二播出的采訪中說。
“一旦經過人類的開發,人工智能将會自行發展,以加速度重新設計自己。”
這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在世科學家接着說,“由于受到緩慢的生物演化的限制,人類不能與之競争,最終将會被代替”。
支持派吳恩達:“人工智能毀滅人類”就是“炒作”
不過,在那些長期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專業人士看來,這項技術遠遠不值得擔憂。人工智能領域的權威人物、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吳恩達(Andrew Ng)就剛剛表達了跟馬斯克和蓋茨們不同的看法。
在他看來,無論是殺手機器人,還是變得比人類更聰明的電腦,都不應該是需要擔心的東西——因為它們暫時還不會出現。目前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的讨論,都隻是在過度簡易的比較人腦和計算機神經網絡。
盡管在外人看來,人工智能研究的是常人難以理解的高科技,也就是讓計算機去模仿人思考的科技,但其實,人工智能學界普遍有一種共識,就是人工智能實際上還處于非常低智的階段。以圖像識别、語音識别的深度學習系統為例:目前絕大多數的系統還處于大腦容量擴張的階段,絕對還沒有達到能夠思考的程度——絕大多數的系統所做的隻是利用海量數據,配合人類教給他們的邏輯,去計算結果。
這個情況在吳恩達(Andrew Ng)演講所用的Keynote當中也有所呈現。他在演講現場展示了一個“人工智能虛拟圈”:人工智能需要使用大量數據去做出一個優秀的商業産品,從而獲得大量用戶,用大量用戶産生的大量數據再次去反哺系統——吳恩達清楚地明白這一點,盡管百度目前在人工智能方面還沒有優秀的、業界知名的商業産品出現。
人工智能在這種聯想方面能進步到什麼程度,決定了人工智能和人到底能有多接近。人機大戰會逐漸成為一個常态,人類的各方面優勢其實都在被機器挑戰,更多的機器人會開始逐漸替代人類的工作,很多精密的工作其實已經替代了。
吳恩達認為,人工智能最終将要改變的是人與科技交互的方式,無論是通過文字、圖像還是語言。也就是說,人在未來将繼續扮演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角色。至于那些對人工智能的惡意的擔憂,大多是炒作而已。
在吳恩達看來,人工智能并不會帶給人類社會世界末日,它的真正挑戰在于其他的層面,比如就業——這和曆史上所有科技帶來的挑戰都是一樣的:技術取代傳統的人力和人工,變革越來越快,這些人就需要更快更多地接受訓練來重新找到工作,适應新的生活方式。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來自學術界和政界對于“邪惡機器人”的炒作,實際上是個勞工話題。
誕生初期,人工智能技術(AI)也經曆過大起大落,但在過去幾年的發展黃金期,AI技術突飛猛進,這都得益于“深度學習”技術開啟的新篇章。深度學習旨在模拟人腦結構建立大規模(或者“深度”)神經網絡,在充沛的數據支持下,神經網絡可以通過訓練來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
“科技性失業”的恐慌在20世紀60年代(公司開始安裝計算機和使用機器人)和80年代(個人電腦開始上市)都曾彌漫開來,似乎大規模的自動化辦公馬上就要到來,讓人類下崗。
但事實上,每一次恐慌之後,科技進步為社會創造的就業崗位遠多于它殺死的過時職位,我們需要更多人從事全新的工作。舉例來說,ATM機替代了一些銀行櫃員,為銀行設立分行節約了成本,讓雇員進入了機器不能做的銷售和客服領域。同樣地,電子商務的出現增加了零售商的生存空間。而在辦公中引進電腦則不是為了取代員工的位置,員工習得新技能後,會成為電腦的輔助。盡管此前曾有報道稱,未來10年或20年間,美國47%的崗位将面臨自動化,但是我們的研究顯示,這一數值恐怕連10%都不到。
盡管短期内一些工作消失的弊端會被全新職位出現的長期影響完全抵消且帶來更大的好處,但是19世紀工業革命的經驗表明,轉變的過程極其痛苦。從停滞不前的生活水平上反映出經濟的增長需要幾百年,而從顯著的收入變化上來看隻需幾十年。人口從鄉村大量湧入城市工廠,在當時的歐洲引發動蕩。各國政府花費了整整一百年的時間構建新的教育和福利體系适應這種轉變。
然而,關于AI是否能夠被廣泛适用于各個領域,還一直是個值得讨論的問題。AI的目标不僅僅是為富人們服務的,它需要被大衆所接受和使用。如何才能夠在人工智能和人之間建立起一個信任的關系。
人工智能發展如何謹慎前行?
人工智能發展協會主席(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egence, AAAI)Thomas Ditterich,和該協會前主席,現微軟研究院Redmond實驗室負責人Eric Horvitz,最近也在Medium上合著了一篇文章,深刻闡釋了人工智能的利與弊。
關于人工智能的讨論甚嚣塵上,但他們希望人們明白,沒有人工智能,人們的生活将回到很久以前的尴尬境地。比如,地圖軟件和GPS通過人工智能來幫助司機計算最優路線、搜索引擎通過人工智能來提供搜索結果和答案……
這兩位專家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是應該的(顯而易見);但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仍然存在三種風險情況,它們分别是:軟件錯誤、黑客攻擊和“魔法師學徒”式的誤解。
首先,人工智能系統,在遇到過去統計式機器學習過程當中從未遇到過的意外情況的時候,必須仍然能夠正常運行。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自動駕駛系統突然在路上遇到了系統無法識别的一個東西,它至少應該不要把它忽視掉,而是能夠選擇合理的處理方法,無論是繞過還是減速。
其次,人工智能系統和平常的軟件并無大異,也會受到病毒等惡意軟件的危害,而由于人工智能系統的責任更大,比如自動駕駛系統,掌握的是乘客的姓名,因此其抗幹擾的能力理應更強。
最後,人工智能系統所做的不應該是嚴格執行人的指令,而是明白指令代表的含義。比如,“帶我去機場,越快越好!”不意味着自動駕駛系統可以以300邁的速度飛馳,所行之徑慘死的過路者無數。換句話說,人工智能系統應該按照人類設定的一系列基本原則去工作——至于都有哪些原則,看過《終結者》的人應該都記得。
正确的認識到人工智能的弊端,它們并不是無法克服的,希望科技業界和學界在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同時,牢記它的弊端,在任何時候保持警惕,在構建系統的時候千萬保障軟件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因為,總有一天,人類的性命安危會被交到人工智能系統手裡,在那發生之前,研究者必須要保證,人工智能給人們帶來的是安,而不是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